这个问题很大,可以作为一个论文的主题展开讨论;但是我在这里想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聊聊,一定还有很多不准确和不深入的地方,还请各位朋友不吝指正,共同讨论,探索。
1、什么是禅修?
禅修madetaion,印度语意思是“心灵的培育”,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其实践方法就是以“八正道”的修学为主。
佛教的修行道路,使无论是过出家生活的人,还是过在家生活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随分随力地行践八正道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渐减少烦恼的困扰和贪欲、嗔恚、愚痴的束缚;逐渐让心灵净化及得解脱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觉悟解脱的方向前进。
任何一个发心修习的人,都能从这些平实的修习中,逐渐体会到极有意义、极具价值的觉悟真理。
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共八支性质不同的正道,可以分为“戒定慧”三个不同范畴的修习。
即:正见、正思惟组成“慧学”——正知正见的培育;正语、正业、正命组成“戒学”——行为品德的培育;正精进、正念、正定组成“定学(心学)”——心灵素质的培育。
禅修就是定学的修习,就是八正道中最后三支正道的修习,使我们培育出对止恶行善的工作有积极的热诚,勤奋上进的素质——正精进;留心、觉察及了解自己的身心和外境,不忘失、不放逸的素质——正念;内心平稳、沈静、喜悦、慈爱,不易受苦乐等所动摇的素质——正定。
禅修者必须完整的修习八正道,因为解脱由此而生,烦恼主要由此而灭。
禅修,它并不神秘,只是心灵的训练。
2、什么是正念?
正念,最早的文献出处,来自佛教《四念住经》,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绍,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有时正念也被称为“观禅”或“内观禅”(Vipassanā)。
正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为心理学界所注意,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和科学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mindfulness),并因此诞生了诸多著名的心理疗法。
因此,正念并无统一的定义,有些尊者认为是纯粹注意与正知,卡巴金认为是针对每个片刻的浮现,不加评判的觉察;康菲尔德认为是爱与觉知;
3、什么是冥想?
止禅(约等于冥想)是让我们脑子中纷扰的念头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在某一项东西或事情上。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一类引导式冥想训练,伴随着舒缓的音乐“闭上眼睛,放慢你的呼吸,想象眼前一个美丽的胡泊,湖水清澈而又平静,天空和高山倒映在湖面上......在这种感觉停留一会儿,然后,慢慢的,慢慢睁开你的眼睛....”
我们可以简单将冥想和正念理解为是两种不同的禅修方式,虽然二者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但冥想和正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注意的方式,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禅修分为止禅和观禅,有一种说法,大家可以参考理解二者,如果不纠结太多细节,基本可以对应区分为冥想和正念。直白的解释就是:
观禅(约等于正念)是让我们的头脑对周遭的事物保持一份盎然的注意力,对此时此刻此身此境正在发生的事情有着清晰的觉察。比如说:你在锻炼就专心的锻炼,而不是一边举铁一边脑子里想着吃什么;在吃饭就专心的吃饭,而不是一边吃着一边刷着朋友圈,正念就是身心合一的当下的专心。
一句话说明二者的区别:冥想强调注意力维持,旨在从意识上引发放松状态;而正念侧重监控注意,强调不评判的接纳。
提升这种觉察力和注意力离不开每天规律地正念练习。
正念练习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基础的就是正念冥想,观呼吸;也可以成为坐禅、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如行禅、身体扫描、正念瑜伽、正念舞蹈等正式的形式,也包括对愉快与不愉快事件的感知、对呼吸的觉知、对日常行为和事件的细致与审慎的觉知等形式。
因此,个人目前不成熟不深入的理解是禅修包括了正念,正念包括了观禅得到正念冥想和止禅的引导式冥想。
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指正,补充。
祝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