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巢青年”:他们是谁?
作为描述新社会现象的一个概念,“空巢青年”的来源似乎已经不可靠,据传,最初的源头,应该是来自于某电影公司宣传人员在做电影策划时想到的一个词语,并在知名问答平台——“知乎”上创建了这一词条,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关注与反响。
根据归纳,“空巢青年”指的是“远离故乡、亲人,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的青年人。
自这一术语提出后,就因其“共情性”与“社会性”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了网络讨论热潮。之所以说“共情性”在于,“空巢青年”这一概念所描述的特征,正是千千万万在城市奋力打拼者的缩影,是他们正在亲历的体验与感知,极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之所以说是“社会性”在于,“空巢青年”既是一种现象,又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规模足够大,似乎无处不在。每一个城市人,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到自己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而且不止一个两个。
然而,相关讨论依然局限于关注者自身的知识储备、价值关怀、个人经历体验等,缺乏关于这一群体总体面貌的定量刻画,直到淘宝出手后,关于这一群体的概况,才第一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面前。2017年5月3日,淘宝网发布了《中国空巢青年图鉴》,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在全网中找到了5000万“空巢青年”群体。其特征主要有:
1,规模庞大。全网人数超过 5000 万,比北京、上海两个城市人口之和还要多,略低于第十人口大省——浙江全省人口的5442万。
2,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从地域分布来看,深圳成为全国“最空巢”的城市,拥有 307 万“空巢青年”。北京、上海、广州的“空巢青年”人数分列 2-4 位。
3,主力集中在男性与“90后”。男性青年“空巢”的比例达到了 64%,几乎是女性的两倍;而 90 后则是“空巢青年”的主力军,人数超过了六成。
4,消费能力有限。近八成的“空巢青年”全年在淘宝上的花销没有超过 5000 元,大概相当于一个月工资。购买最多的商品是充值业务,其次是服饰和手机,而零食作为有效的排遣空虚感的物品,也排进了前五。
5,信用状况良好。平均芝麻信用分达到了 655 分。
6,看电影是最喜欢的消遣方式。2016年有 375 万“空巢青年”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其中有 6.8 万人平均每个月都会独自去看电影。
7,“空巢青年”听的歌曲也充满了“空巢”感。《成都》成为这群人的最爱,《小幸运》和《刚好遇见你》也是他们最爱听的歌曲,而五月天、EXO 和太妍则是最受“空巢青年”喜爱的歌手。
二,“空巢青年”:“空巢态”与“青年态”交织的双重属性****
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这样热情讴歌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这里,梁任公的“少年”,也就是我们现今意义上的青年,对于他们的前景,梁任公同样充满憧憬与期待:“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青年,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群体,而“空巢”则是一个令人忧郁与伤感的词汇。当“青年”和“空巢”这两个本属不同性质的词汇,诡异地交织为“空巢青年”时,也就赋予了这一青年群体的双重属性,即Ta的“空巢态”与“青年态”。
1、“空巢态”:****衾冷梦寒谁人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背井离乡始终是一种无奈,有一种浓浓的乡愁。无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都刻画了身在他乡、心在故乡的飘荡感。
时至今日,作为一种边际人的情感体验,依然是各种“漂”们共同的经历。让人更为心酸的是,这种“空巢态”的“漂”,不仅仅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还是一种生活与事业上的无可依靠的现实感。有人是这样描述他们的吃与住:
吃东西是这样的:
“没有吃早餐的习惯,自己来不及做。”
“即使吃也基本来自便利店,如果忘记买早饭第二天就饿着。”
“每次买菜都算好一周的量,最后因为懒得做坏掉一半。”
“如果只买一顿的,买青菜的时候会听到小贩说:再拿一点,你那还不够 1 块钱。”
”水果一次就买一个两个,被水果店老板嫌弃。“
“如果用家庭份的电饭锅煮饭,一顿饭需要米就都盖不满锅底。”
“很容易做多,最后基本要倒掉一半。”
“食量凑不满想吃的店的起送费,点一次能吃三顿。”
“把便利店当食堂,因为都是在一个人吃便当一点也不会觉得尴尬,而且觉得便当饭团比外卖口味品质都好点。”
“买了很多方便食品,多半都会因为忘记吃掉过期,然后再买,如此循环。”
“看剧是吃饭时的标配,但如果过于专注看剧,会不知不觉吃下正常食量的数倍。”
住是这样的:
“喜欢在公司待到很晚,理由是,回去也没啥事”;
下班以后热切盼望有人组个局什么的,不然就生拉硬拽找个人陪自己吃饭;甚至可能会感到,深夜晚归时灯火辉煌的全家“才是我家”;
妆不大会化,衣服也不大会挑,但网络、灯和水管什么的,修得不错;
碰到蟑螂鼠蚁第一反应不是大叫,反正叫也没人帮忙只能硬着头皮处理;
不管是出门丢垃圾收快递还是买吃的,当门在你身后咔嗒一声轻轻合上的时候你就意识到大事不妙,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
2、“青年态”:自由与梦想起飞
“空巢态”,向人们展示了“空巢青年”让人伤感的一面,然而,它并不是“空巢青年”状态的全部,事实上,作为一种主动选择生活方式,“空巢青年”在带给个体流浪感、不安感的同时,也赋予了当代青年一种独有的东西,那就是自由与梦想。
远离亲人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在造成生活上不便的同时,也让青年人从乡土社会的人情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我负责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在城市,他可以不受父母的约束,不受乡土关系的桎梏,能够自由自在地作为个体生活的主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正如德国谚语所言,“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流浪在现代都市中的青年,付出了自我照顾生活的代价,却也获得了自我选择人生的自由。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能够让梦想起飞。正如星爷曾经说的那样,“人要是没有梦想,跟咸鱼又有什么区别”?特别是青年,正是一个做梦的好年龄,也是一个通过自身的奋斗实现梦想的黄金阶段。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最高首长曾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由一个个具体个体的梦想来组成的。在组成中国梦的过程中,时代赋予了当代青年人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他们敢于展翅,终究能飞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
三,“空巢青年”:只要不“空心”,终究会“满巢”
我们说,“空巢青年”与“空巢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空巢老人”是一种终结,而“空巢青年”则是一种开始。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中,造成“空巢老人”现象的原因是,家庭成员的出走,并且这种出走几乎是不可逆的,即,一旦子女或求学或工作离开原生家庭的时候,就基本上不会再重新回到与父母原生家庭的共同生活中来。“空巢老人”,是生命周期的最后一程,是即将落山的夕阳。
与之不同的是,“空巢青年”则是生命周期中一个全新的开始。在此之前,处于少年态的他们,依然还要寄身于父母的屋檐下,接受他们无微不至的庇护,然而,一旦当他们迈出走出原生家庭大门、独立自主生活的第一步,就意味着他们即将开始迎接属于他们、由他们主导的新家庭。当前的“空巢”,不过是独立生活的开篇,是过渡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拼搏阶段的“空巢态”,才为以后更加美好的“满巢态”做了必要与充分的铺垫。
淘宝的分析发现,当前的“空巢青年”以“90后”为主,同样间接表明,“空巢”终究是一种暂时性状态。对于如同旭日初升的青年来说,重要的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上进心。只要不“空心”,就不会长时间“空巢”。
当然,奋斗是青年阶段应有之义,但是也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对“空巢青年”所面临的问题置身事外、袖手旁观。如果在青年人奋斗的道路上,政府能够伸出雪中送炭的双手,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缩短他们的奋斗时间,那么也是莫大的善事。大致来说,政府能够作为的地方有:
一是尽可能地降低他们的生活与创业成本。淘宝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空巢青年”全年在淘宝上的花销没有超过 5000 元。这在某种程度上侧证了“空巢青年”与一般意义的“月光族”有极大区别,至少他们还是在节制自身的消费欲望,把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当然,这也与青年人在城市的生活压力过大有关。如果能为之提供必要的生活辅助设施,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对处于这一生命周期阶段的他们来说,应该是雪中送炭式的。当前,包括武汉、长沙等在内的城市,至少已经在为愿意创业、有能力创业的人才提供了部分服务。
二是尽可能提高他们日常生活安全性。“空巢”是一种选择,但是,众所周知,“空巢”也有潜在的风险。如果是独居式“空巢”的话,一旦出现意外,能否为其提供及时的、必需的照顾,就非常重要。网络上也时有报道,某个人死在出租房内很久都没有人知道。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老人身上,也出现在青年身上。是否可以考虑建立一种“空巢青年”状态跟踪机制,让用人单位提高对独居青年状态的检测,如,当出现3-7天找不到人的异常状态,要及时向公安部门备案等。
三是为“空巢青年”向“满巢青年”转换创造条件。造成青年空巢状态的原因很多,其中,青年男女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往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大部分人都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导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少。而面对面交流的匮乏,又直接加剧了青年寻找配偶的困难。现在,大量的城市空巢青年,并非没有经济能力建立家庭,而是因为没有合适对象建立家庭。很多有房有车的青年依然单身、空巢,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与异性交往的机会与平台。在促进男女青年相知相识上,政府同样可以营造一些空间与机会,如,策划一些主题式的男女青年活动。
“策以经世,论以明理”。面向时代、面向问题、面向未来的策论,始终是历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中的核心关切。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当代中国,更是为策论工作者提供了极为开阔的舞台。秉持中国立场,基于个人兴趣与能力,从策论角度,诊断时代问题,剖析中国利益,呈现中国温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