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风,秋雨,秋声,秋月,最美的秋天在唐诗宋词里;
宋词里最美的秋月在苏轼的《明月几时有》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集众“美”于一身。
有人问一位作家说,作家最需要的是什么?作家说,前人的作品。
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进入这个世界的……
@昕城
第一次听到《明月几时有》是王菲的歌词,感觉清新,雅致。
现在觉得是苏轼酒后微醺之作,借一轮明月,思念亲人,表达委婉的人生观,抒发了自己旷达的情怀。
苏轼流传千古的佳句:“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酒醒欲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卧少休,及觉已晓… 障泥未解玉骢娇,我欲醉眠芳草。”
不过苏轼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这首词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高处不胜寒”,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每个人为什么那么努力?在于一个欲望,追求人生所谓的那些名利双收。

不过,这十分圆满,《周易》说过‘’水满则溢, 月盈则亏‘’朴素的哲学思想来看,“高处”是一个顶点,往往就此是下坡路了。所以说奋斗到‘’高处‘’很难,维持这个“高处”更难。
关键,我们要问自己,这样的人生是否值得……
当然,这个答案没有对错,黑白和是非之分
因为大环境,从封建到现代,家天下的传统熏陶式读书已经没有了。其次,个人因素,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时间,我们更加关注功利性和实用性,一切从动机出发的思想。

@对半独白
古诗词语言精炼,韵律优美,充分地发挥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当今社会习惯了快餐文学,碎片式阅读。这些阅读方式难以沉淀在古诗词的意境中,去发掘它们的美。古诗词意境之深远,我们应当去学习、去了解,去搜索。更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热爱与尊崇。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听了王菲的歌才知道歌词的。后来在很多小说里也发现里面的句子都被采用,才回味里面的意境开阔、写景波澜壮阔。
现在的媒体广告传播的速度之快,古代没有先进的传播渠道,更没有广告这种概念。古人只有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章才能传的人尽皆知!

无意中听到了一首有着黄梅调,戏曲风的古诗词歌曲,《相思赋予谁》,最美的是里面的歌词,据说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写的。 来欣赏下歌词:
明月妆台纤纤指
年华偶然谁弹碎
应是佳人春梦里
忆不起,双蛾眉
翩跹霓裳烟波上
几时共饮长江水
而今夜雨十年灯
我犹在,顾念谁
一番番青春未尽游丝逸
思悄悄木叶缤纷霜雪催
嗟呀呀昨日云髻青牡丹
独默默桃花又红人不归
你说相思赋予谁
一歌新曲能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一个有深度的话题能激起一场思想火花的迸溅,《相思赋予谁》短短十二句,有十处典故。每一处典故背后都藏有一个故事,或凄美、或细腻、或相思、或洒脱、或豪放……

@颖儿
《明月几时有》是诗人寄明月相思,思念弟弟苏辙之情。通过一系列的景物烘托,情景交融,立意新颖,让我们体会到诗人那种对于生命的豁达超然之情怀。
最喜欢的还是那句:“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间的万物本来就是有缺憾的,那就好好活在当下。后来也看过苏轼的自传,通过一系列被贬之后,仍然自得其乐的事件描写,让我更加体会到诗人那种乐天知命的超然。
对古诗词的喜爱,《相思赋予谁》这曲古风歌,让我忍不住偷偷扒了扒背后的典故,共有十处典故,特摘供赏:
1.明月妆台纤纤指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2.应是佳人春梦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 陈陶《陇西行》
3.忆不起,双蛾眉。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唐 刘长卿《王昭君歌》
4.翩跹霓裳烟波上
贵妃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冬雪飘颻锦袍暖,春风荡样霓裳飜。——唐 白居易 《江南遇天宝乐叟》
一片亭亭空凝伫,趁西风,霓裳徧舞。——清 纳兰性德 《明月棹孤舟·海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 崔颢 《黄鹤楼》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北宋 柳永 《雨霖铃》
5.几时共饮长江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 李之仪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6.而今夜雨十年灯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 黄庭坚 《寄黄几复》
7.一番番青春未尽游丝逸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宋 贾探春
8.思悄悄木叶缤纷霜雪催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 屈原 《九歌·湘夫人》
9.嗟呀呀昨日云髻青牡丹
云髻峩峩,脩眉联娟。——三国 曹植 《洛神赋》
10.独默默桃花又红人不归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在古诗词的年代,诗歌是连在一起,不分开的;又吟又唱,朗朗上口,容易记住,又能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而现在诗歌分开了,单独去记忆诗,显得太单调,也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时间久了就容易忘记,所以,往往记住的还是歌曲带给我们的回忆。

第一次读到《明月几时有》,是王菲唱的歌。淡淡的歌,悠悠的词,还有王菲那独特的嗓音,完全被中秋赏月忆旧人的那种宁静中略带忧愁的氛围所感染。
苏轼的词,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段时间我遇到比较多的困难,整个人是强撑着的状态,不仅对别人要强撑着说没问题,连面对自己我都不敢放松,怕一不小心就崩溃。某天突然看到这首词,特别是最后这一句,那一刻莫名就觉得特别有力量:来吧!所有打不倒我的都会让我变得更强!或许跟苏轼当时写这句时有点不一样,他是经历一切后看开了,不怨不争了。而我是还想与天再斗五百年这种感觉(笑),不过我想这种面对困难的豁达心态是一样的吧~
对古诗词的热爱,自然也是一名古风歌爱好者,我倒是不觉得古诗词离我们越来越远,反而还吃惊于原来有这么多年轻人热爱古诗词,或者该说是热爱中华文化。
像这里提到的《相思赋予谁》,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还有流浪的蛙蛙的《长恨歌》(吴语版)、洪尘的《玉楼春》、茶师的《归田园居》、慕寒的《四时令》《长相忆》等等(上面提到的名字都是网络歌手),每一首都能让我单曲循环一整天。
这些歌曲或者直接使用古诗词,或者引用古诗词并加入新创作,词作优美,作曲编曲也都运用很多中国特有的乐器,比如古筝二胡等等,加上歌手独特的嗓音,听的时候会觉得真是有副画卷在眼前次第展开。
我觉得古诗词和现代歌曲的结合,是个很好的事情。首当其冲便是给像我这样文学素养不高的人一个接触古诗词的渠道,也算是降低了欣赏古诗词的门槛,像歌词里说的典故出处,其实我一处也说不出来,但是并不影响我对歌曲对词作的喜欢,同时我也会因为喜欢而去查典故的出处,了解背后的含义,从而重新学习这些曾经只出现在试卷中的古诗词。
除了古诗词,私以为中国古典民乐也同样道理。像我以前对二胡的理解,都是停留在《赛马》《二泉映月》上,提到二胡想到的都是天桥底下拉凄惨二胡的老爷爷。自从进入古风圈,一个叫辰小弦的二胡小鲜肉完全颠覆了我对二胡的陈旧想法,让大家知道其实二胡也可以像小提琴那样高大上,也可以像电吉他那样摇滚,还可以古筝那样古韵悠扬,让很多像我这样的人重新认识二胡,燃起学习二胡的想法。
总的来说,古诗词也好,古乐也好,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现代与古典结合,在传承的同时才能进行发展,发展的过程更加发扬光大,良性循环,才是文化积淀和发展的精髓所在。

编者说:
说到宋词,首当其冲会谈到苏轼这位文学大家,如果说因为《明月几时有》而认识苏轼,不如说是因为王菲的歌而认识了《明月几时有》,从词到曲;从曲到词。古人的《汉乐府诗集》就是个诗曲一体的经典。古代的媒介远远不如现代的发达,传播最为快速而广远的,无疑是音乐。古风民谣《相思赋予谁》这曲新歌便如一匹黑马横空出世。又一次是因为一个比较出名的乐队主唱,才让世人又忍不住去探究了里面歌词的内涵。
从歌曲去认识诗词,从诗词去认识诗人。这种本末倒置也许是现代才特有的,可以说是因为这个日益喧嚣,浮躁的世界让我们无法把自己的心安放在一本古诗词上吗?还是现代人越来越不想躺在老祖宗的古文化里沉迷自己了,想奋起直追和世界接轨呢?
也正如几位伙伴的精彩思辨,@JAVA Xu说,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现代与古典结合,在传承的同时才能进行发展,发展的过程更加发扬光大,良性循环,才是文化积淀和发展的精髓所在吧!
网友评论
嘿嘿,班门弄斧――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