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作者: 蓝海晨风 | 来源:发表于2022-03-23 10:56 被阅读0次

    我问一群孩子:年是什么?                        孩子们的回答出奇的一致:年是古代传说中的怪兽,人们为了驱赶年,大年三十晚上放鞭炮。。。。。                                       

    又问:哪些事情代表过年?                        孩子们七嘴八舌: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服、吃好吃的。。                                   

    再问:还有什么呢?    孩子们一时语塞。

    其实不光孩子们,现在的成年人又有几个能说得上来的!

    还有什么呢,聚会、休闲、走亲访友、文娱活动。。。?似乎这些都是。

    总而言之,要说独特之处,就算是年味文化了。

    在传统里,中国人过了几千个年,年味文化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王安石的《元日》,描写了北宋时期的年味。作者抓取了几个元素: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春风变暖、桃符换新。这些元素,有听觉、有味觉、有视觉、有感觉,显然都具有代表性。只是不知道他是写的哪里,因为年味文化是存在地域差异的。当然,有一个元素大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就是“爆竹声中一岁除”。

    老话讲:先声夺人。小时候,年味就是从听到第一声鞭炮炸响开始的。年味,总在鞭炮声里,在频繁响起的鞭炮声中一步步走入孩子内心。大人教导着孩子各种说话做事的规矩,气氛里充满了对年的敬畏。年的仪式感仿佛迎接一场大战,“忙年”让大人孩子都变得精神亢奋。“进了腊月望见年”,腊八是序章,其后的日子都是按节点排列着。就这样忙碌着,一过辞灶,年味就在急风骤雨般的鞭炮声中进入了高潮。除夕之夜,鞭炮声彻夜不绝,守岁守得热热闹闹,人们相互拜年,放下了心中的芥蒂,争相说着漂亮的过年话,上演着各种谦恭的礼仪,井然有序。

          我家年味要平淡的多。父亲是个移风易俗的积极倡导者。除了春联、美食、新衣和大扫除,他反对放鞭炮,反对请吃请喝,更反对辞灶神、接财神、挂祝子、烧纸烧香的祭祀活动。他常对我说:花钱买鞭炮,听个响什么都没了,有这钱,不如买糖吃,买本书看。尽管如此,在老家过年时,尚能允许我买一点鞭炮放放,不过略胜于无而已。进城后,坚决禁止了。正是青春少年爱热闹的年纪,感觉自家过年如此缺乏年味,当然一肚子意见,只是人小不敢造次。心情却是倍感压抑,充满委屈的。

          成家立业以后,对这种失落之下的补偿心理越来越强烈。随着不断宣示自己的成年主张,终于不顾父亲的反对,决然对鞭炮开禁。那一年,感觉自己成人了。我清楚,我与父亲的争议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父亲认为所有的祭祀活动都是封建迷信,新时代应该摒弃。我则认为,春节必须有点仪式感,而那些祭祀活动就是仪式,应该当成民俗文化来对待,这恰恰丰富了节日内容,也突出了年味。父亲不肯与我争论。从此,包括过年在内的许多家庭活动的主导权逐渐向我转移。我没有搞拿来主义,脑子里内存的那点可怜的农村过年习俗,我在选择上采取了扬弃的态度。楼房的门上没法贴春联,就多贴几个福字;鞭炮是要燃放的,但是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请同学同事来家喝顿酒是联谊,必须的;烧香烧纸、拜财神算是迷信,摒弃掉;祭拜列祖列宗的祝子,城里的楼房没法挂,只能请老家的弟兄们代为尽孝了。当然,春节晚会是要看的,年也是要拜的。

    感觉过年总算像那么回事了,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一种挡不住的年味越来越淡的感觉在心中弥漫。有一年,为了找寻真正的年味,我回老家过了个年。故乡没有给我太多补偿,兄弟们与我一样,没有了那种急切盼望过年的心情,只是一味的忙年,如同例行公事。真到过年了,更没了那份激情,有的只是轻轻的焦虑。这是一种令人恐慌的无奈。尤其近几年的疫情之下,似乎过年真的没有哪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心情出奇的归于平静。年味去哪里了?还会回来吗?

          作为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过年的习俗历经千年,积蓄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整个民族的情感依托和精神家园,维系着全民族团结一心的根脉。

          年味是游子对故乡的一缕乡愁,是故乡对游子的一声召唤。在多数人的过年活动中,故乡是必回的。假如不回去,心里就好像割舍不下一种思念。很难有哪个民族有中华民族这种在过年时的情愫,英国人没有,法国人没有,美国人更不会有。过年时,对故乡的眷恋被无限的放大了。于是,身处五湖四海的游子们或启程返乡,或寄语家人倾诉乡思。

            年味是人们藏于内心的一种感觉,是经历风雨之后对童年的追忆。年味在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中都是最美好最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对过年的那种急切盼望与激动心情,带来的是孩子们参与其中的高昂的热情。兴奋,知足,自由,友好,所有这些感觉加起来,是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幸福体验。

            其实,过年搞了那么多活动,目的无非是:祭祖不忘本,祭神谋未来。过一个年如同翻越了人生的一座山峰,每一座山峰都是值得纪念和赞叹的。人们怀着感恩的心,让一项项活动神圣起来,形成令人难忘的年味文化。感恩的心脉代代传承,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火生生不息。

            回头再看那些已转化为习俗的祭祀活动,不是迷信,是民族文化的标记。这决不是一台文艺晚会能代替的,它浸透的是浓浓的令中华民族不断根不灭种的大情感。

        如今,很多城市为了保证空气质量,要求禁放鞭炮,春节里的城市,突然变得安静了。安静的似乎感觉不到千家万户的存在。与之相反的,城镇化水平还在逐步提高,人口还会源源不断涌向城市。我不能想象,随着年味文化的消失,这种民族的特殊情感,这种凝聚民族心灵的情感,会不会也逐渐变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jc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