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尔.亚当斯摄影作品本文摘要:
豫章书院,你火了,也死了!
父母们,它死了,我们应得活!
豫章书院一下子火了,不过估计也一下完蛋了!
不过谁又能保证,不会再有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前仆后继的再次送往其它书院进行“改造”。
在社会声音接连对书院进行责难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是谁把孩子送进了这里?是谁认为孩子太差需要被改造?又是谁怀着怎样的心情和目的,完全不相信孩子的话,直到全社会的介入。
如果这么恶劣的问题存在,那么它早就存在。
如果我们的父母信任自己的孩子,那么它早该被取缔。
是一股怎样的力量推动着这样变态的学校存在于教育之中。
我们不得不说:就是家长们自己!是家长们自己在打自己的脸!
现在社会中存在太多泛滥的爱
这种爱常常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的。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让培训机构来为自己进行这种爱的传递:妈妈是爱你的,要不然怎么会给你报这么多班,怎么会每天都陪你来上课;妈妈希望你成才,取得了不起的成绩,要不然怎么会逼迫你这么辛苦的去练琴、跳舞、学英语、围棋、唱歌、演讲、口才、画画、跆拳道、篮球、足球;妈妈是辛苦的,除了上班还要挤出这么多时间来保证你的学业,保证你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在这些话中和这些想法中,总是能够看到和感受到这背后的操蛋逻辑。
——“为了你好”,不就是想在自己晒娃的时候有面儿,不就是想在和他人比较的时候能够不丢份儿。如果真的是为了娃好,那你怎么不去深入的思考一下哪些东西真的是为了娃好,哪些东西对娃的发展更有利、更重要?
——市面上有那么多教育的书籍,既然孩子在里面辛苦的学习着,那你怎么就一直刷着微信、看着网剧,乐不可滋的,最后还要想孩子邀功:“你看妈妈陪你多辛苦!”——简直是不要脸!。你怎么就不认真的学习学习、研究研究这些经典教育书籍,哪些东西是对娃对有效的、最有帮助的?
盲目、思维的惰性成为我们爱娃的武器,成了我们最不要脸的借口。
现在社会中存在太多愤怒的恨
如果说“泛滥的爱”还不至于成为“杀死”孩子的大杀器。那么这种“因爱生恨”的变态关系便会产生巨大的摧毁力量。
“恨铁不成钢”之后便会产生一种将其摧毁的念头,这种力量常常是可怕的,因为它往往会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付出了那么多爱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收获,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心里不平衡。
一直对孩子充满敌意的父母有,一直认为他们不可救药的有,但,这绝对只占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有那个父母在孩子刚刚出生不久,在他还处于幼年的时候,不对他疼爱有加?因为那时孩子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小,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常常还未体现出来,所以即使孩子不幸碰到了一对操蛋父母,这种负面影响也不至于立马表现出来,不过这种负面能量就如同一个毒瘤,在没有恰当的照料下只会越长越大,最后一定会在恰当的时候爆发。
种瓜得瓜的道理我们都清楚,但有些父母就是不愿意遵守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x的,越来越不像我的儿子了”,“瞧你那德性,看到你就不顺眼”,“你怎么不去死”,“整体就记得吃”,“你看看人家的孩子”,“除了玩你还会干啥”,“学习那么差你还能干啥,死了算了”,“你想气死我,是不是,你怎么不去死”……
你种的瓜怎么可能得到豆子呢!?!
老天有眼,报复了你,只可惜我们要为那孩子哀叹:孩子,如果有来生,去投胎一个好的父母,远离这对扯淡的家伙;远离这对自己不努力却妄想收获的家伙!
我们或报以极端的爱,或报以极端的恨,两个极端常会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似乎前后呼应,最终让一个生命体走向了平衡,只不过是撕裂的平衡。
爱,说起来简单,我们也都相信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爱。只可惜这个所谓的无私,却将自己的骨肉活生生的送往“断头台”。
爱真的有那么无私吗?如果是无私的就应该做到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而我们真的能做到这点吗?无条件的爱他只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是与其他生命不一样的个体;我们不求回报的爱,只是为了让他找到自己的内心,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我们的附庸,或者所谓的我们生命的延续。不是的,我们不需要那些,他们无需做我们生命的延续,只要做好自己,只要做不一样的生命就可以。
我们能做到吗?
要做到无条件的爱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