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753字,阅读需4分钟
学校一位年轻教师参加了重庆市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研讨,机缘,又让我与团队教师一起开展了一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大单元大概念教学学习。
自2022年4月21日,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实施,目前各个学科开始落地研究学科课堂的教学。趁着这次市级《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我也加强了这门学科的学习。学习研讨从年前就开始的。
(一)关于什么是核心素养
目前国内最早的权威界定是林崇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修订版)》中提出的,即“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核心素养进一步与学科育人价值关联,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即“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于核心素养基本内涵的这一表述在普通高中各门课程标准中都得到一致的体现,主要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述,体现了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化。
从课程内容来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并将这一导向作为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主要根据,采用了“学段+主题”的结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先将义务教育分成四个学段,然后再以每个学段五个主题的方式形成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
可以说,所有课程内容都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途径。在课程内容部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版)》强调核心素养的导向性要求: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总体要求方面,课程标准提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根本要求;
其次,在各学段的主题学习要求方面,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核心素养导向,提出“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和法律规范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启蒙”,“旨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责任意识,引导学生遵守公共规则,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个人与家庭、他人、社会、国家、人类文明的关系,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等;
再次,在学业要求方面,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内容框架部分明确提出了学生完成本学段的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的行为表现。
这些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落实的路径。
(二)关于什么是大概念
为了实施大单元的结构化教学,我们需要借助以大概念为统领的单元教学设计,来提高核心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又称大观念、核心概念等,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于2005年提出。学科“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学科的本质,居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大概念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整体性与统领性的教学要素,是将单元内容串联起来、沟通知识与生活的重要概念线索。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建构与运用,围绕着“到哪里去”“怎样才能实现目标”“怎样才算实现目标”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与学习评价进行设计。
大概念统筹下的单元设计,就是将大概念统筹下的具体概念原理按照一定的逻辑由浅入深并带有明显层次的组织起来,整个教学设计具有结构化的特点,而不是知识点散乱地堆砌。
大概念统筹下的课时教学具有结构化特点。结构化教学关注教学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学科教学。
在大概念的统领下,应围绕大概念教学来组织教学内容。
在大概念统筹下的单元教学中,教学评价侧重从“必备品格”、“实践能力”和“学科思维”三个角度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必备品格”如具有规则意识、热爱社会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等,“实践能力”包括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等,“学科思维”有综合运用所学内容说明社会现象、预测社会发展趋势等。从以上的举例能够看出教学评价应该跳出知识本身,让学生达到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