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擅长的既不是太极,也不是象棋,而是学习之道。
——乔希·维茨金
《学习之道》是201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2016年再版,作者是维茨金。那么,维茨金是谁?又何以如此“居高临下”,“大言不惭”?
没错,他是一个天才,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6岁学象棋,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他的传奇经历被记录成书,并改编成电影《王者之旅》;他22岁习太极,28岁获世界冠军,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
而他却说:我所擅长的既不是太极,也不是象棋,而是学习之道。所以,这本书不单是要让你学习,更是要教会你如何学习“学习”。
或许,你会说这只是天才的成长方式,我一介匹夫并不适用。但我想告诉你,成功诚然不可复制,但方法你却值得学习。
其实,学习就如同我们的身体一样,是有其自有体系脉络的,只有掌握了这些体系脉络的运行规律,机体才能茁壮健康,不断成长。
一、主题:专注
所谓专注,即是要完全融入某项活动,挖掘自己思维的潜能。
不专注,便无以享乐趣;不专注,便无以厚基石;不专注,便无以辨细节;不专注,便无以窥堂奥。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专注的呢?他可以连续八小时完全沉浸于一个棋局的分析;在烟雾缭绕、旁观插话、嘲笑讽刺不断的公园里下棋;几个月中不断练习直拳这一个动作;受伤的第二天就回到训练场,想着如何利用这种新情况提升某些技能。
人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巴菲特和盖茨的答案都是专注,这或许值得我们深思、铭记。
二、意识前提:不断改进
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建立在热爱、激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的。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这里讲到了两个理论: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
① 起步
要学会从底层开始学习,不要背诵开局(应付考试而不是学习)。
② 心态
要从每次的经历(无论好坏)中有所心得,不要刻意保持完美形象,回避失败。
③ 过程
要针对努力而不是结果进行反馈,不要只关注输赢。
④ 遇挫
要理解、反思、成长,不要批评或表示没关系。
三、技能提升:从有意识到无意识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
① 吸收:打牢基础,刻意练习
维茨金是从三枚棋子的残局开始学习棋子特点和基础规则的,由简入繁(而不是从开局开始)。而且,其很擅长“划小圈”,即是把大的东西(如棋路原理、太极动作等)分解成细节,反复练习,挖掘技能的实质所在。
② 运用:从局部到整体,延展自身特质
维茨金从熟悉单独棋子到学习不同棋子结合(兵+象/兵+后)的用法,看到了关联和结构。他很巧妙的用形式摆脱了形式,即在进攻型棋局中学习防御型打法,从而提升全面技术。吸收新知,但又不放弃独有天赋。
③ 遗忘:无意识管大局,有意识看细节
维茨金常常瞥一眼就能理解整个棋局,因为他能让时间变慢,这样他就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一小块重要信息上,比如对手的动作细节,甚至呼吸、眨眼。
四、心理训练:因势利导,自在从容
在每一个领域,区分强者和弱者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危机关头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冷静、从容自如。
① 顺应环境:心平气和,为我所用
当脑子里回旋一首歌,或被各种噪音干扰,进而无法思考时,作者领悟:我们不能指望绝对安静,唯有修炼自我的平心静气。
② 及时调整:遇错刹车,调回正轨
当目睹一女孩因和擦碰的自行车手争执,未及避让车辆而丧命时,作者顿悟:一次错误并不可怕,及时拨乱反正避免连锁反应才最重要。
③ 释放压力:体脑互换,控制节奏
当以强大能量获胜后,接着却在“被挖空”状态下一败涂地时,作者体悟:要学会规律间歇的充分放松,提升抗压状态时间。
④ 自我激发:设计修炼,逐步调整
当其帮丹尼斯设计一套修炼使他随时达到与儿子玩球时的好状态时,作者感悟:人生应找到最佳的状态开关,逐步精简并固定修炼。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门繁杂学问,而是一门极简科学;学习从来都不是一场枯燥修炼,而是一门伟大艺术。
但,也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