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非常推崇背诵。朱熹主张记忆在前,理解在后。他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背诵的一个好处就是在人的理解能力没有跟上之前,先用机械记忆把书背下来,等到有一天理解能力到了,自然就能理解书的好处。
比如我们小时候背唐诗,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时似懂非懂,等长大了,这句话反而成为表达自己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绝佳代言。
除此之外,我提倡诵读的原因是文字是有语感的。语文学习一是培养对优雅文字的语感,二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表达。诵读就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方式。
好的文字是有音律感、有画面感的。拿经典古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例,语感好的人,马上眼前会浮现出一幅画面:粉墙上挑着红花的杏枝,园内姹紫嫣红的春色,还有游人驻足抬眼的神态,迅速感受到诗人当年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春的感情。而语感不好的人就不会有此联想。
培养对文字的语感,发声朗读是很好的方法。抄一抄文学经典作品的经典段落对提高自己的语感有好处,大声读一读对培养语感更有好处。
我喜欢读诗,诗一定要充满感情地朗读出来才有味道,而且试试用不同的语调去读,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
徐志摩的这首《偶然》是他非常经典的一首诗,如果大家读到这里,开口读一遍,会感受到优美文字的魔力,也许这种体验你很久都没有了。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经常诵读才会积累对充满美感的文字的认同感,再读到好的文字时才知道哪些文字优雅,哪些文字粗俗。读书也是提升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的过程,对文字的美的鉴赏能力提升了,也就方便你写文艺作品评论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9473/9153347466f8796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