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小的时候,同一个小区里有一个女孩比她大1天,还不到两岁就能背几首唐诗,说话也很利索,语言表达非常清晰。而我家大宝则“笨”得只会说几句家常话。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小女孩一直是姥姥带大的。当时,我心里挺不平衡,毕竟我这一个大学生亲妈带的孩子,怎么着,也不该比一个老人家带的孩子差呀。
但两个孩子在一块,差距却是那么明显。这不得不让我去深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我就跟这位姥姥聊天,向她请教方法。
这位姥姥说,她也没有特别得给孩子教过什么,就是自己比较爱讲话,看到什么就不停地跟孩子唠叨,在家里边儿就打开收音机循环播放各种唐诗和儿歌。孩子听得多了,自然就学会了。
方法似乎很简单,但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就这么两条,我还真没有做到。
也许那时是第1次做妈妈,还有很多东西没有经验,也没有那个耐心跟孩子不停地唠叨。
后来,我也越来越注重对早期教育的关注,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我发现其实这位姥姥的做法,很符合几个早期语言教育的特点。
1、简单重复的“婴儿语”
当初我所犯的错误是总觉得跟孩子说话用大人的语言就行。而那位姥姥却不停地跟孩子用一些重复的简单的叠词交流。手手、肚肚、水水、饼饼,这些听起来很幼稚,但却具有句子短、单词简单、重复性强的特点。是幼儿学习语言容易入门的方式。
老人家虽然没有经过高等教育,但是本能地用孩子最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交流。看似有点唠唠叨叨,却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后来,到生二宝时,我就特别注意在孩子出生后,用一些婴儿语跟孩子交流,果然二宝的嘴皮子比大宝小时候就利索了很多。
2、1岁后要创造语言环境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为什么咱们中国的小孩都会讲中文呢?那是身边有丰富的中文环境。孩子对语言的学习是在情境中进行的。
“宝宝,我们要起床喽。”
“妈妈累了,你自己玩一会儿。”
这些复杂的句子可能最开始孩子没有能够理解,但是在同一个情境当中重复多次之后,不用教孩子,他都明白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从被动地听,再引导孩子学会主动表达,孩子会越来越熟练地在情境中运用语言。
3、磨耳朵
最早知道磨耳朵这个词,是想让孩子学习英语时。磨耳朵的原理是:即使我们的孩子听不懂英文,但是不停地在孩子的耳朵边播放一些英文的歌曲,或者其他的一些材料,就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
这位姥姥给孩子听唐诗和儿歌,也有磨耳朵的“功效”。诗歌也有韵律感,听得多了,也会有诗的感觉。所以,不用特别地教,孩子就学会背几首唐诗。
4、亲子共读
语言学习不仅需要在听的环境下功夫,还要多配合一些亲子的阅读。孩子6个月前可以多看一些黑白卡和彩卡,6个月之后就可以读一些布书和洞洞书。1岁之后可以配合多种多样的绘本。
其中,洞洞书是特别推荐给大家的,因为洞洞书纸质偏厚,好玩又不容易坏。特别适合0~3岁的宝宝,有利于孩子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
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收藏都是对我的鼓励,谢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删)
我是“豆妈逗娃”,一个乐于分享育儿干货的心理咨询师妈妈,两个女宝,嗅着烟火气,快乐逗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