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的乐趣

作者: 橡树之下 | 来源:发表于2021-01-02 22:59 被阅读0次
熊博士的疯狂一周

上次去姑妈家,姑妈送了我们一本绘本叫《熊博士的疯狂一周》。绘本中一共有七个故事,讲述了熊博士还有他的朋友小金鱼和獾,还有农夫水獭的故事。

周二,熊博士和金鱼误启动了废弃的蒸汽火车,眼看着就要开上废弃的石桥,熊博士及时变轨才没让意外发生,但不幸的是火车开进了鸡窝,吓坏了鸡群。

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无论大男孩还是小男孩都喜欢汽车、火车,所以家里的乐高、Brio的火车系列都是孩子们平时最喜欢的玩具。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和爸爸轮流给孩子们读这七个故事,读的次数多了,孩子们把故事情节基本了然于心了。有时候,我读一段,哥哥可以说出接下来的几个词;更有时候,我有不认识的德语词,哥哥会重新组织简单的德语解释给我听。

快坍塌的石桥

有趣的是,哥哥把故事情节搬到了现实中,他用轨道修建了一座破旧的桥;用大乐高搭建了个鸡窝,然后开着他的小火车撞上了鸡窝,就连变轨这个细节也搭建了出来。

火车撞上了鸡窝

孩子的想象力永远出乎我们的意料。我和爸爸站在厨房里默默地看着他和弟弟围着火车和鸡窝在那咯咯大笑。

陪读小书童弟弟更是语言爆发,他喜欢指着绘本上图模仿那些拟声词;看到绘本上躲在树后的狐狸,会说“害怕”;看到绘本上忙着修理电线的海狸会说“三只海狸”…这些对于一岁半的他来说,都充满了趣味。

甚至在某个夜晚,熟睡的弟弟被哥哥的笑声惊醒,大哭不已。爸爸说:“我给他读个故事吧!”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弟弟不哭了,趴在妈妈身上,认真听爸爸讲故事了。

爸爸一个故事讲完后,弟弟抬头看看妈妈,破涕为笑,显然他已经忘记了自己上一秒的嚎啕大哭。我和爸爸相视一笑,原来阅读还有这功能,真神奇!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读着同一个故事,孩子们也从来没有感觉无趣,反而在不断地内化、展开想象,这是我和爸爸没有预料到的意外惊喜。

我们从来没有刻意去追求孩子必须从中学习或掌握到什么信息或知识,而是纯粹作为一种大家都喜欢的亲子互动。

也许,正因为是轻松喜悦地沉浸在读绘本的乐趣中,孩子们反而给了我们意外的惊喜!

在哥哥还未出生前,爸爸会每天晚上给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哥哥讲一个自己小时候听的故事或者是随手拈来的自编故事。

哥哥出生以后,我们一直都保持着这个好习惯,读绘本是每天的家庭时光,大家躺在床上,以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听着爸爸讲故事。因为,妈妈的德语不是很标准,所以,只要爸爸在家,妈妈基本不会读德语绘本。但后来我发现,孩子根本不会被我的假德语带跑,反而会去纠正我的假德语发音。

因为疫情的影响,三箱中文绘本还一直放在德国奶奶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拿回来。学好中文就靠这些中文绘本了,一个沉浸式的语言体验环境比去任何中文学校都来的更有意义。

在中文学习方面,我喜欢跟孩子们一起唱诗,每一次学唱诗我都会征求哥哥的意见,是否喜欢这首歌,他基本每次都会说喜欢。

他有一个我都必须学习的精神,一首歌他可以无限次循环听下去,从不厌倦。就这样,我们学会了琴歌《鹤冲霄》、《少年行》、《苏慕遮·碧云天》、《梨花颂》……

在陪伴、陪读的过程,我们也渐渐发现,很多习惯和技能,无论是刻意的还是不经意的,确实从小时候开始培养成效会比成人后培养来的更有成效。

如果我们停下脚步,花时间和孩子进行更多有意义、高质量的互动,孩子和我们彼此都会从中受益。

亲子投资是人们经常会忽略的最基本的投资,试想幸福的童年换来孩子的快乐成长和成才,我们自己下半辈子的安定舒适,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一个二胎母亲,我也曾经在工作与孩子、自我实现和陪孩子之间徘徊、纠结过。

后来,我慢慢发现所有的陪伴,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绽放成一段开花的岁月。

我庆幸自己没有错过孩子们的每一个成长瞬间。我更庆幸自己在努力践行这最长情的告白……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平均每天会把七个故事循环各读2-3遍左右。

老大蹦词蹦句,我们都习以为常,最近爸爸放假在家,读的频率更高,老大居然开始蹦整个故事了,可以给弟弟讲了,还知道要互动,我们原先以为他只会一个故事,结果他连续讲了五个故事,我和他爸在一边直接傻眼了……

这是爸爸的功劳,解释每一个被发问的词语,不厌其烦地阅读,才让老大能够完整记下整个故事。

事实证明,无论是刻意还是无意,孩子的潜能发掘确实掌握在家长手中,我开始相信刻意练习中的主观点了,孩子大脑的可塑性在练习中得以开发,如果能够愉快地建立心理表征,那么愉快而有深度的亲子互动,绝对来自家长的全心投入和陪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读的乐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sy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