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我总感觉关于幸福生活的本质思考其实并不多,离我们的努力生活的程度完全不相匹配。
差异产生不同幸福。你也许会对此怀疑,人人都在追求幸福,相关的书籍汗牛充栋,怎么会说对幸福思考的少呢?但是如果让你说出一本能够清晰解释幸福的书籍,估计会很难。那些专业书、小说、或者是诗歌,它们接近你的吗?也许能够带给你很多回忆,却不能系统的告诉你幸福的具体内容。
究竟是什么让人存在着幸福的差异感呢?是财富、权势、美貌,还是健康、地域?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个方面:外在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伊壁鸠鲁的门徒门采多罗斯在他的著作中说:“使我们幸福的,主要使我们自身之内的原因,而不是自身之外的原因。”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个性的东西,因此,人的自身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质、精神智力以及潜在发展。二是人所拥有的外在之物,亦即财产和所有意义上的占有物。三是人向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众所周知的就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有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在他看来,第一项的差别比起二、三项的差别,对人们的幸福和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的差别只是出自人为的划分。人自身所拥有的真正的优势,诸如伟大的头脑思想或者伟大的心,与人的地位、出身、财富等优势相比,犹如真正的国王比之于戏剧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
这让人想起叶卡捷琳娜大帝和懦弱的保罗一世,无论他们的出身如何,最后决定命运的还是性格,以及他们的精神智力。
只能求助与自身。我比较喜欢的谈论幸福的书籍是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还有西塞罗的《论幸福生活》,还有帕斯卡的《幸福箴言》。这些书籍虽然没有给予我更多的思考,但是却让我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深度确实比较肤浅。“人们能够产生共鸣的思想是与其理解力相当的东西。”至于蒙田、培根,或者是津巴多、松浦弥太郎,他们给予我更多是对闲暇的思考。
尚福尔说:“幸福不是容易的事情,很难求之于自身,但是在背出得到则不可能。”塞涅卡在《论幸福生活》中说:“是人都希望生活幸福,可是,说到是什么成就了生活幸福,人们却茫然不知。确实,获得幸福生活是有难度的,难就难在如果一个人把方向搞错了,那么他越是奋力争取,就会越是远离幸福。一旦南辕北辙,迅疾飞奔智慧令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目标。”
他给予其阐述说明:“幸福生活就是一种与其自身本性和谐一致的生活,而且可以获得幸福生活的途径只有一条,前提是,首先,脑子必须健全而且始终保持清醒;其次,必须勇敢且精力充沛;此外,能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能随机应变,适应各种新情况,能注意身体以及影响身体的各种因素,但是又不是焦虑不安;最后,必须关注一切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的东西,但是有不过分崇拜其中的一样,利用生命的馈赠,而不是沦为奴隶。”
在我看来,他指出了斯多葛开启幸福房门的钥匙的名字:“自然、自洽、自律、自足、自由”。
与其自身本性和谐一致的生活就是自然的生活,是总纲。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能随机应变,适应各种新情况,能注意身体以及影响身体的各种因素,但是又不是焦虑不安这是自洽。脑子必须健全而且始终保持清醒,必须勇敢且精力充沛,这是自律。关注一切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的东西,但是有不过分崇拜其中的一样,这是自足。利用生命的馈赠,而不是沦为奴隶,这是自由。
而以上“五自”,所有蕴含的东西主要依靠你自己争取,而不能假手于人。
追求德性人生。每个人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面,取决于这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这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这因为个人的头脑有相应的不同:是贫瘠的、浅薄的、肤浅的,亦或是丰富多彩,趣味盎然或者是充满意义的。不少人羡慕其他人丰富的生活,其实应该羡慕后者对于生活理解的禀赋而已。
对一个思想丰富的人来看,一个意味深长的事情,也许在头脑肤浅的平庸的人看来,只不过是平凡世界的平凡一幕而已。
可以回忆,你可以看见一个平淡无奇,有些平庸的脸的人物,谈到他所擅长的事物时候,忽然会变得如同燃放焰火的夜晚,那一秒的光亮可以照亮你的一生。如果没有学问、工作成就或者真实的话语,一个人内部是空荡荡,无法表达出他真实的一面,也无法获得真正的认可,以及触及灵魂的交流。他对于你就是一个发黄的照片,没有任何触动和温度。
标榜美德即真知的斯多葛主义,认为“要激励自己,那些与美德与而行无关的,不必去追求”。从芝诺开始,他们一直用清澈见底的川流来比喻理性中的幸福人生,认为人生的幸福需要通过德性换取,德性本身也就是幸福。同时,认定人生中的救赎是: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从质料和因由两个方面来考察,全心全意做公正的事,说真心的话。
我的朋友,斯多葛主义者一直这样想,也是这样追寻,幸福人生是理想的人生,但是他们走的道路是理性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