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跟着课文学写作》
《金色的鱼钩》从关注局部到关注整体,从关注是什么到关注为什么

《金色的鱼钩》从关注局部到关注整体,从关注是什么到关注为什么

作者: 我本为旭 | 来源:发表于2020-05-14 08:01 被阅读0次

    《金色的鱼钩》从关注局部到关注整体,从关注是什么到关注为什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方实验小学孙本旭

          《金色的鱼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课课前提示: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与单元语文要素相吻合,但笔者认为语文要素提出的不够准确,课前提示的问题难易程度并非是六年级的水平,问题角度只关注了是什么,而没有从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效果上引起师生的共同注意。

           《金色的鱼钩》虽然内容很长,但是容易理解,学生读完课文之后就能够回答上来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能够从具体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描写中找到例证。但笔者认为这并非是六年级下学期学生该具有的能力,早在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具备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项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够从篇章整体上感受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并且应该理解作者为何这样写,重在体会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在学段目标中5-6年级中有一条: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收官之年,应该让学生初步掌握篇章理解的能力,并非是鸡零狗碎的分析。

            笔者在从教《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时候,设计了三个主问题,让学生的阅读视角始终放在全文中,并非是停留在某段,某句上。

            第一个主问题摘自于课文:“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笔者认为这句话对理解全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同时,找到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鱼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处描写很重要: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多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多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这三处是通过对老班长的语言描写,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老班长的任务品质,鱼少不舍得吃这是老班长舍己为人的体现;党交给老班长的任务,老班长时刻不敢怠慢,这是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任务的体现;最终临死之前,老班长不肯喝鱼汤,宁可自己牺牲也不浪费一滴鱼汤是老班长自我牺牲的精神的体现。

             第二个主问题是文中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画下来,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笔者设计这个问题依旧是让学生从全文的角度关注作者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并非是关注哪些是外貌描写。我们把文中对老班长几次的外貌描写罗列出来,体会一下: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

    “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

            这里有两处并非是对老班长外貌的直接描写,但是通过老班长的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班长的身体状况,学生仅从一处外貌描写是无法看出端倪的,但是当我们把文中对老班长的所有外貌神态等描写罗列出来,我们会发现老班长逐渐变化的过程,这样的描写是动态的是变化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向我们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忘我的老班长。

            第三个问题就是文章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以《鱼钩》为题行不行?依旧是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在全文,画下描写鱼钩的句子。鱼钩在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鱼钩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那为什么课文要用“金色的鱼钩”为题呢?讲到这里学生不言而喻。

            当学生俯视完课文之后,我们再具体到句子的时候,学生理解就会深刻,笔者在上完这课之后给学生布置的练习题中,设计了一个小问题: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谈谈对这两个句子中“千斤重”和“脆弱”的理解。

            学生反馈答案:老班长不舍得吃的鱼千斤重,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千斤重,革命重任千斤重。

            脆弱在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中之一是身体的柔弱,另外一层指的是内心不够坚强。

            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到学生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是非常深刻而准确的。

            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更能体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果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就一直重复着低水平的阅读,那么学生的发展从何而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发展从何而来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色的鱼钩》从关注局部到关注整体,从关注是什么到关注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ta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