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校邀请区教研院杨和平院长来校参与教学研讨,听评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自己还特别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示范课,几次接触,深深感受到一个老教研员扎实、务实、朴实、深厚的专业风范和职业素养,交流中我们问及杨老师,为何把自己经营的语文教研公众号称为“微语文”,杨老师说,“微语文”一直来是自己的一个教学理念,解释起来有点复杂,简单说就是“即见树木,又看森林”,我的理解就是精微,而杨老师对待课文解读、评讲课例也特别善于借一微而控全局,品一微而知全味,取一微而得精髓。当然杨老师没有刻意去宣扬自己的语文理念,为自己贴什么标签,尤其在这个教研新思想新理念满天飞的新课改时代,他从不为自己打什么旗号,而只是强调:我就是想做点事。
杨老师的朴实是直接而全面的,看他第一眼,听他第一句,就能感受到他的朴实,听他讲课、评课,就更能感受到他的务实,不空谈,不务虚,接地气,求实效。接触过那么多的教研员,到校就直接进教室讲课的人,极其少见,无论什么思想,什么理念,自己先展示一节课再说,这种操作,不是朴实的人做不出来,不是务实的心,不会这样干。
杨老师为我们展示的教学课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教学内容选择看,务实有心,因为这篇课文是今年才刚刚入选新教材之中的,绝大部分老师也只是在自己上学时学过,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早就从中学教材中拿掉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文,教什么,怎么教,极需引领与示范,而杨老师偏偏就从这篇课文下手。
从课堂设计看,他极务实而精致地设计了三个板块三个问题,板块一是“概说主要事件”,问题是“本文写了志愿军战士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板块二是“简说选材特点”,设计的问题是“从作者写的三件事看,本文选材有什么特点”。板块三是“细说场面描写”,设计的问题是“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场面描写(松骨峰战斗战后场面)”。而他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考试命题与核心素养,前者务实接地气,后者体现新课标新理念,而一切新的理念,就一线教学而言,就是要研究怎么考试,怎么得分,在怎么考怎么得分的基础上,同时做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这就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从课堂呈现来看,务实而精致,每一个板块的推进,扎实稳健,对待学生的发言,从来都是先认可鼓励,再修正提升,每一个能力点的引导,都是层层铺垫,循序渐进。给足学生思维的方法与提升的路径。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得到的是思维、方法、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显然由于对学生学情的估计过高,在课堂效果上学生反映有些慢,特别是面对一上来就是干货的教学问题,学生适应不及,再加上是专家上课,听课老师众多,杨老师引导起来显得颇为费力,后来交流我特别问及此事,杨老师极坦诚地说,的确对学生估计有点高了,他说后来在另外一所学校讲课,就及时对内容进行了调整。由此我们还谈及了面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的如何开展教学问题,一内容要少,二节奏要慢,学生学情是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
杨老师的这节课,虽然有些许不足,但让我们看到一节最真实的公开课,是一节不迎合、不哗众、不卖炫的朴实、务实的课,任务明确,过程扎实,指导有效,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特点,紧扣中考常见命题设置教学主问题,即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又体现应试目标,即挖掘教材教学价值,又训练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课堂扎实稳健,务实从容,思维路径清晰,教学引导有力,教态和蔼可亲,音声充满鼓励,充分展现教学专家的职业素养。
杨老师评课,平易而宽厚,深入且精微,他先后听评了我校四堂语文课,每听评一节,必写1000字左右的评析文章,每篇文章都极其平易而宽厚地指出优点,给予诚肯的认可与评价,这对年轻教师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与支持,这在我经历的教学生涯中所遇极少,顶多就是口头交流一下,或以报告的形式,把自己听课时的心得感受汇集个三四点,就算是深入的教研了,而杨老师直接形成1000字文章,条理清晰、剖析深入、言语中肯、态度平易,而且以最短时间交给授课老师,做为一个老教研员,真可谓以能启人,以行促人,以心感人。
杨老师评议课,不但指出优缺点,还会设身处地地和你一起思考,一起探寻修正与提升的方法与思路,是真正地深入到授课老师的思维思路与知识结构之中去,这就给人的感觉相当的精微与精心了,是坐下来沉下去手把手地研讨与交流,是同思同构同研。
杨老师给自己规定了“三个必须”:每篇课文必写一篇解读,每次上课必写一篇教后记,每次听课必写一篇议课稿。就冲这“三个必须”,就冲他的“我就是想做点事”,让所有接触他的人们,都不敢懈怠,不敢浮夸,不敢不用心于自己的职业。语文本来就是一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科,也必须用“极高明且道中庸”的心态去对待。听杨老师讲评课,很是激发我们一线老师的教学教研的热情。教学成长的路上,很需要这样的人同道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