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发出之后,收到回复数条,诸多亮点,让我深受启发,感谢各位热心的朋友!
文中所提到的考生出现的问题,我和大多数人的观点一致,都是由不好的习惯造成的。
事件1中,这位考生一边答题,一边习惯性的“颠手”——也就是手动来动去,拿着笔划划,转转,点点,各种闲不住。
这个小动作分散他的注意力不说,在考场上引发的意外也够他心惊肉跳影响情绪的了。
进一步设想,在更重要的场景中,比如职场中涂花了某个重要的一次性文件或者票据,何如?
事件2中,一个能够按要求将卷子叠放整齐,和东一头西一头的无序乱窜之间,哪个在日常思考和做事上更靠谱?两种行为和思维量级之间,是不是正相关?
研究表明: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有良好的习惯——比如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成年人中的成功者,无一例外都具备很多共同的优良习惯——比如积极主动的习惯和自我管理的习惯等等。
反之,众多的坏习惯诸如拖延、负面思考、懒惰等等,也是陷人生于泥沼的主要原因。
好的习惯伴随好的行动,好的行动带来物质丰盛或身心愉悦的好结果,好的结果促成积极正向的人格特质和能力。
以上各方面让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产生社会价值,从而一步步满足生命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活出生命的美好。
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习惯和习惯的形成原理。
1、习惯的定义
习惯,是指通过有意识练习,或者是无意识地多次重复形成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特殊情况下,也有只经历一次就形成的习惯。
习惯一经养成,若遭到破坏会产生不愉快或不安的感觉。
2、习惯的形成原理
鱼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大脑中的有一个神经组织——“基底核”。它控制着这些动物的自动行为,比如“呼吸”和“吞咽”。
一旦这些动物的某些行为被不断重复,基底核就逐渐停止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脑停止思考”,靠类似惯性的力量维持行为的自动发生。这个过程又叫做“组块化”。
也就是说,习惯之所以会出现,是大脑一直在寻找更加省力的方式来完成工作。它能让大脑得到休息。
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三步组成的回路:
暗示——惯常行为——反馈
具体攻略,我们通过上文中提到的思考时“颠手”的例子来拆解“如何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1、暗示:
通过思想认知,认识到改掉坏习惯的重要性。
比如,结合这一孩子在考场上的历险经历,让他体会这一习惯的害处。也可以在结合类似故事来刺激孩子在这一问题上的认知系统,树立起改掉“颠手”习惯的决心。
2、惯常行为
1)明确规范:什么是改掉“颠手”习惯
具体内容是思考时手只做和学习思考相关的动作,比如该写的时候写,该画的时候画,其他思考时间手只做握笔动作。
2)具体做法:每天回家写作业时,自我监督和有家人帮助监督,一有上述行为就立马提醒。
2)持久练习:坚持100天
3、反馈
做个100天的统计表,每天记录这一习惯的坚持的情况,一周一总结分析。
没完成一段时间,就给予奖励,完不成,就给予惩罚。
直至最后。
习惯成自然,无论是外在行为还是内在模式,对一个人的做事和生活来说,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习惯是人生的外挂,在幸福和成功里乘风破浪,扬帆千里;坏的习惯是木马,会让人陷入困顿无名里,痛苦停滞,原地打转。
愿我们瞪大眼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坏习惯”,让他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拥有“开挂”的人生。
PS:推荐两本相关好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习惯的力量》,既是我本文很多观点的来源,也会帮你更好的了解习惯的种种内涵和实操指导。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聆心老师的百草园”,和我一起聊聊天,说说地,谈谈孩子们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