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和亲人免不了聚会,女儿看见她小姐姐照片都会说:"公主好漂亮!"可是真玩起来,她立马就变成小土匪,手快,蛮横抢走小姐姐的玩具,小姐姐在那一个人抹眼泪。小姐姐的妈妈忙和我说女儿抢玩具的事情,我觉得很尴尬,无奈地说了一句:"我闺女是人性恶的代表。"
"融四岁,能让梨。"我感觉孔融因为一个故事被推上了神坛,这不符人性啊,反正圣人牛人都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各种说教浓厚的童书,都想通过故事把孩子塑造成谦让的典范。
可到了现实,先说说吃西瓜的事情,女儿姥姥切了两块西瓜,一块大的估计是给我的,一块特别小是给女儿的,让女儿拿给我吃,女儿把小的那块拿给我,说:"妈妈吃西瓜。"然后自己啃起那块大的。女儿姥姥见这情景感慨道:"你看她也知道吃大块的。"女儿在那一直吃着,我见了就说:"妈妈是大人,你怎么给妈妈吃小块的?"女儿把她手里的西瓜和我手里那块小的比了一下说:"你看一样大吗?"
我惊叹古有赵高指鹿为马,今有女儿指小为大。我没说什么,就吃了那块小的。可女儿吃完一块还想吃,一块接一块,嘴里还念念有词:"宝宝没吃够。"我说:"你就是贪吃的小猪八戒,猪八戒就爱吃西瓜。"姥姥姥爷接着说:"爱吃就吃吧,吃够了就不要了。"然后看着女儿说:"你跟妈妈说我不是猪八戒,我是小猪佩奇。"女儿点着头说自己是小猪佩奇。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44698/b94d1687acaba527.jpeg)
先生下班后,晚餐时我与他谈起这件事,然后又玩笑地说女儿是人性恶的代表。先生皱着眉说:"你还总说不给人贴标签,为什么给闺女贴上呢?"这句话堵得我哑口无言。先生又开始说女儿还小什么的一类的话。
自古就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女儿的"吃西瓜事件",给我很多思考,孔融是天生就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求,选择最小的梨子吗?还是后天教育的习得?把大的让给自己的兄弟姐妹,换来的父母的赞扬和千古留名。可我的孩子和孔融比,自然是平庸之辈,可却也分清楚大的好,小的不好。
可人性就是趋利避害的。阳明先生讲良知良能,像孔融就是良知在线的圣人,女儿基本就没有这种良知。母爱没有模糊我的双眼,也许我从一开始就没把女儿当成无知的小孩看。既然良知是天生的,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让孩子的心性发生改变。
易中天说孔子的"有教无类"应该理解为"有教则无类",是教育理想,因为有教育才会让人无差别。像我女儿这类"人性恶的代表"只能相信孔子了,靠后天不断的教育去完善。可对于人性的弱点,我有时也望而却步,我只能靠我的身体力行去一点点影响女儿了。
人是善与恶结合体,一半天使,一半魔鬼。我们喜欢猪八戒,因为他是动物性、人性、神性的集合体,就拿食物来说,第一层次,填饱肚子,这就是动物特征。如果肚子不饿,我们就开始追求色、香、味俱全,还要点自己爱吃的,还要环境优雅,牛排红酒,音乐灯光。这就有了精神的追求,体现人性。
教育应该在什么样的层次呢?满足孩子的动物性吗?惯吃惯喝,暴饮暴食,结果是孩子挑食,脾胃不和。满足越多孩子最基本的欲求,孩子也容易变得越自私。李玫瑾说过,不能桌上菜好了,就让孩子吃,要让他等待,体会下饥饿的感觉。延迟满足会让人变得高尚。
教育不过就是让动物性越来越少,知书达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孔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仍旧可以做学问,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总是说"贤哉回也。”颜回不追求私欲,吃糠咽菜,有种苦行僧的意味。但他求道,求天理,这是人性之美,甚至闪着神性的光辉。
当然我们不是教育孩子过颜回那样的苦日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追求诗和远方的前提是生存,国家的发展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得先生存再谋发展。教育孩子是长跑而不是短跑,每一个阶段需要我们均匀用力,而不是一开始追着赶着,或者道德说教,而是静心去观察去扶正。
当父母最该戒掉傲慢之心,很多人觉得自己是龙凤,了不得了,自己的儿女也一点差不了。所以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易中天也说,龙凤是什么啊?怪兽啊,希望儿女成为怪兽,而不是人,这事教育最大的误区。
你傲慢,孩子也会傲慢,总是鼓吹自己孩子读了多少书,经典书看了多少遍,甚至自己的孩子成为某类书籍的专家,把自己和孩子放在高高的位置。看别人都是俯瞰,别人都是末人垃圾,只有你自己是神,傲慢的父母会教出自以为是的孩子。
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任何成就,天天挂在嘴边,也就失去了光彩。可有了孩子,我们就要再来一场修行,骄傲是要不得的,谦虚、空杯才能获取更多。和孩子一样带着求知求新的双眼,而不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然后在孩子面前睥睨他人。
毕竟我们都是不完美的父母,生而为人就无完人。尽量活得真实而不是虚伪,父母不必在孩子面前伪装自己,不必摆出家长的权威和姿态,也要虚心向孩子去学习。而不是孩子一有问题,就开始生气、谩骂,这不仅不利于健康、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伤害了孩子的自尊,破坏了孩子良好的心理空间。
为人父母应该保持头脑清醒,还有机智地化解生活中的问题,教育是细水长流的过程,不是一开始孩子就会变得很优秀,不能急躁,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不要被表现所蒙蔽,要看透问题背后的实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