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有点想法,试梳理一下。
一、搭支架
学生来到课堂,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是在原有认知上是提升。学生不能自己达到学习目标,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的教育智慧,就是搭支架,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上,顺着支架,达到目的。不同学科,搭支架,是相同的。
就语文说,首先是读懂课文。余映潮老师每次课堂之初,都会出示字词,学生齐读。这些词其实是精挑细选,针对学生理解程度,与后面课堂学习环节的关联。这为我们关注字词提供了方向。其次,是认知缺失。有时学生不能读懂课文,达成目标,是平时积累的常识不够。这时,就需要明白需要补充哪些常识,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深层理解。王荣生《语文教学之学理》中,“理解”,不仅仅知道,还指能够迁移运用。余映潮老师课堂上会有资料住读,好好留意这些资料,可以在这方面帮助自己。再次,提供示例。如赏析时,如何为学生提供示例。想要学生从哪些角度赏析,一定要提供该角度的示例。若从写法角度赏析,就应该提供该方面示例,如“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春花想到秋实,虚实结合,写出花味的香甜。若想学生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就应该提供修辞方法方面的示例。
备课时,关注这三个方面,是否更有利于达成目标呢?这学期,可以在这方面留意下。
二、多个角度,多点思考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其实,无论是什么单元,都应当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单元目标是什么,分散到每篇课文中,如何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落实单元目标。也可以考虑单篇课文时如何设计。如《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为单篇课文,如何学习?特别是需要补充哪些资料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学生关于战争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需要补充哪些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如美国的,德国的,英国的,他们的认识,做法等。作为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阅读部分都是新闻类文章,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如何把握这些文体的共性与特性?预习时,可以补充相应资料。预习时了解内容,大致体会共性与特性。具体到从理性上体会共性与特性,可以放在课堂上,在学习中分析比较。这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应该有具体的学习过程。
三、关注学习过程
不同的知识,教学方法不同。哪些知识可以直接告诉,讲解;哪些需要关注过程,在过程中获得认识,需要老师认真琢磨。
有些内容,可能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可是对于学生来说,还需要学习。如想象,老师可能觉得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象人物形象不是什么难事。现在的学生,多接触直观形象的媒体,不需要经由想象再去理解的中间环节。学生的想象能力缺乏训练。这时,就需要把想象分解一下。读文字,《春》中春花图,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怎么想象画面,可以分解成小问题:看到的事物,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触摸的感受,带给自己的感觉。在一步步的练习中,学生才真正理解“想象”,熟练到自动化的程度,就可以自如地迁移应用。这时,才达到对“想象”的“理解”,形成“概念性视角”,在阅读中帮助自己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