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
“小虫子的背部竟然裂开了一条缝”
“一个崭新的身体从里面爬出来”
我正在给三岁四个月的儿子读书,书名是《夏日的夜晚》
读完之后,娘俩都是意犹未尽,他是看着书中图片一堆问题,而我我则是抱着让他“开眼界”的所谓“教育”的私心。就这样,我立刻决定带他回老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老家是丘陵地貌,层层叠叠的庄稼地,喜鹊麻雀成群结队,粉蝶在菜园子里忽上忽下的穿梭,鸣蝉的声音洪亮而尖锐,池塘里蛙声一片。我眼里最熟悉不过的家的样子,却成了他眼中放大的瞳孔,发现新大陆一般的尖叫与兴奋。如数家珍般的嘟噜着我给他读过的书《热热闹闹菜园子》《小蝌蚪找妈妈》《小鸟音符》《蝴蝶豌豆花》……
傍晚时分,天还亮着,娘俩就加入到寻找知了猴的队伍中。猫着腰,寻找着任何“可疑”的小洞眼。肉感的小脸上,蹙着两条小眉毛,神情一会儿严肃,一会儿活泼,学着书里的话“哎,没有啊,这里也没有啊,到底在哪里呢”。那可爱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妈妈,我发现了”他急促的叫喊,身子已经低下去了,两手撑在地上,眼睛直勾勾的看着,跪在那里不敢动的样子。哈哈,他没见过真实的实物,不敢去碰那个洞,或者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去碰那个洞,只能瞅着它。我急忙一步跨过去,呃,不是。那只是孩子们用树枝插的小洞,一个恶作剧而已。“是!是!妈妈”笃定的神态。好吧,就让为娘打破你的小幻想吧。我蹲下来,用手抠开那个洞眼,向他传授经验“如果是真的,这个洞眼抠开会变大,还能看见知了猴的眼睛呢,它可不会傻傻的等着你去抓它,它会赶紧往洞里缩……”三两下就见了底,不是吧。好,继续寻找。天渐渐暗下来,地上的小洞已经看不清了,我们转战到树上寻找。小小的他只在书本上见过知了猴,就算他见了真的,也不一定一眼就能认出。我在心里琢磨着,今晚一定得找到一只给他开眼界!我仔细的寻找着,看见树上的疙瘩就去摸一把。嗨,一只!我本能的从地上捡起来,然后立刻放下,嗯,得让他来捡。小家伙兴奋的不得了,一把抓起地上慌张乱爬的知了猴,“啊”了一声,立刻甩了出去,“妈妈,他咬我”。这画风变的也太快了吧。好吧,我折断一根半米多高的蒿草茎,将那小知了猴放上去爬。小家伙擎着蒿草回家给姥姥看去了。
回到家,我的“教育”时机来了。第一步,先观察。简直是“望闻问切”,多感官全用上。第二步,发挥百度优势,引经据典。第三步,重读那本《夏日的夜晚》。他知道了知了猴是幼虫,蝉是成虫;它喝树汁,而不是诗里说的喝露水;它鸣叫不是用嘴巴,而是腿下面的那一对叫鸣器的薄壳子;“女生”蝉是不会叫的,只有“男生”蝉才会叫……一晚上,即学了知识又得了欢乐。
小家伙自然是等不到知了猴蜕壳变蝉就困意浓浓了,我将那被把玩了一晚上的知了猴放进蚊帐里,等着第二天给我们一个惊喜。
清晨五点多,我将儿子唤醒去看蝉。哇,一只嫩嫩的,胖胖,软软的蝉趴在空壳子上。它的翅膀皱在一起,身上泛着绿色。在夏日的夜晚,一只蝉出生了。
“妈妈,它的翅膀和书里的不一样”
“嗯,等一会,它晾晒一下,翅膀就展开了”
“妈妈,这里黑黑的”
“嗯,那是它变蝉时吐的黑水”
“它为什么吐黑水”
“呃,让我们一起查查吧”
我心中一面暗暗窃喜,一面又隐隐忧虑。对于孩子的教育,我向来是重视的,怀孕时便和老公一起为他读书做胎教。出生后,他更是在书架中长大。可是,对于自然,对于真实,我却忽视了。
他三岁四个月,第一次见活生生的,会爬的知了猴;茄子开紫色的花;土豆不像西红柿那样长在枝上,而是埋在地下,虽然它们都是圆圆的;秋葵尖尖的那头是朝上的;红红的辣椒居然开白色的花……
就从今天起,从一只知了猴开始,让我们把书本挪到真实的,实物面前,一起朗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