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改中的五个w
文/高中华
作为一名写作爱好者,虽然我一直坚信文章是灵感的产物,当灵感叩门时,便会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正如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略一思索,蘸足墨,便笔走龙蛇,一行行遒劲秀丽的字迹就滚了出来。但我仍坚信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因为常言道:“ “好文不厌百回改”,“多改出佳篇”。
然而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写,轻视改的现象。如何让他们心悦诚服地认识到修改的重要性,并学会修改作文呢?我在自己的写作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姑且把它总结归纳为“五个W”。
一、为什么修改(why)。
谈到作文的修改,不由想起了“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这首诗,引自清代才子袁枚的《遣兴》诗。讲的是自己对诗词作品修改的重视,在改好之前不拿给人看。的确,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词大家,都十分重视诗词作品的修改。
针对学生写作中重写请改的现象,我在班里发起“向写作修改能手学习”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和整理古今中外作家因多次修改作品而最终走向成功的例子。谁找到的例子多,谁的体会最深刻,谁就被评为该活动之星。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不仅很快找到了家喻户晓的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泊船瓜洲》修改故事,还找到了鲜为人知的鲁迅改诗《为了忘却的纪念》、郭沫若为历史剧《屈原》改诗故事、托尔斯泰修改《战争与和平》的故事等等,并且让他们谈谈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改后有什么效果。在收集和品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了修改作品的重要性,从此乐于修改,爱上修改!这样做比单纯的由教师苦口婆心得讲述修改的重要性要好得多。
二、修改什么(what)。
那么,当学生面对一篇文章时,要从什么地方入手修改,究竟要修改什么呢?
1、锤炼主题:我国古代作家十分重视立意在写作中的作用,因为“意犹帅也”。立意要求深、求异,这样主题才会更突出。
想起了多年前我班一学生发表在我校太阳草文学社专刊《心声》上的一篇文章《从“飞鱼吸毒”事件所想到的》。这篇文章修改之前表达的是对菲尔普斯吸食大麻一事的鄙视。我认为这样的立意别人已经写得很多了,重复他人的见解多么乏味,缺少新意和深度,能不能换个角度呢?聪明的孩子经过了苦苦的思量,终于找到了菲尔普斯在事后没有否认,而是果断承认事实的勇气以及美国泳协对此事明朗的态度为切入点发表看法。修改后的文章,因主题的深刻和新颖受到了好评。
2、调整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的内部组织,也是表达主题的形式和手段之一,如主题有修改,结构也应随之修改。
3、锤炼语言:文章是由字、词、句组成的。因而推敲和锤炼语言是文章修改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点古人为我们做了榜样。诗圣杜甫在他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推敲和锤炼。他性好佳句。并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无独有偶,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亦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
三、何人修改(who)
一篇文章诞生之后,首先要去面见哪些人,接受哪些人的评头论足呢?
(1)自己修改。这是最为常见的,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对文中的成败亦了如指掌。我在中学时代在《济宁日报》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献给老师的歌》,表达的是教师节前夕自己对三位老师的敬佩和喜爱之情。文章最初是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后来总觉得过于平淡,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增加了题记,采用了三个小标题。我的题记是这样写的: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弹起吉它,唱一曲赞歌,献给我们敬爱的老师!三个小标题是:给“年轻”的老教师——夏老师;给““撵不走”的老师——翟老师(现嘉祥一中校长、齐鲁名师翟远杰老师);给爱讲“闲话的老师”——郭老师。这样就较好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该文发表后获得了好评。
(2)他人修改:常言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人往往更能一眼看出文中的毛病。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告诉孩子们虚心诚恳地请求和接受他人对自己作品的指教是很有必要的。每篇作文写好后,可鼓励孩子们先在同位之间、小组内相互交换修改,然后再上交,由老师修改。
四、何时修改(when)
一篇作品到底什么时候修改合适呢?
(1)隔时修改:写完第一稿以后不必立即修改,可以再过一段时间,往往更能发现其中的毛病。
(2)反复修改:“善作不如善改”,要经过多次修改。事实证明:多次修改,多次都有收获。要修改到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五、在哪儿修改(where)
一篇文章往往在什么地方接受修改呢?
(1)课堂上,教室里:写作课上由老师或自己朗读给同学听,或在小组里交流,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的智慧往往能把作品的瑕癖看得一览无遗。较比闭门造车,这种做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己的家里:在家里,把自己的作品大声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帮忙找找文章中不通的地方、不妥当的地方,共同修改,让文章改后更精彩。不由又想起了儿子小学时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比赛时的情景。他写的作文原题目是《我和妈妈比童年》,通过母子两代人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不同变化,表现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他把文章给我读完后,我感觉立意尚可,只是记叙文的体裁太一般。于是我提议仿照他那个学期学过的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佳作《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用对话的形式来写。于是经过了一番修改,便有了《我和妈妈的对话——两代人的童年》一文。该文后来获县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并且受到了山东教育社作品入书的邀请(遗憾的是由于那段时间工作忙,错过了寄出版费的时间,未能入选。今天想起此事我仍感到对不起儿子)
有了这五个w,我们的文章修改后一定会锦上添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