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作者: 青青狐 | 来源:发表于2017-07-14 22:40 被阅读0次

在知识之上,还有认识、管理、运用知识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元知识”

批判性思维。何为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的思维方式。

神经元是思考的物质基础

我们思考的时候是带着许多试错成分的,这个探索过程的重要性要大过最终结果的意义。

许多事的本质是相通的,但如果我们并不知道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又怎么能知道它们其实是同类事物,从而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认知、理解,跨情境高效运用?

首先,关注原始出处。

其次,关注推导思路而不是最终结果。

记忆提取线索

最后,重在分析推理而不是联想

有时候除了事件本身,我们接触它的时间地点、环境、周围的人甚至气味,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代码”。

回顾 创造回忆的机会

设身处地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

抽象和推广

联系/比较自身的经历

要点:

掌握基本心理学常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在接受新知识之前,先学会使用知识。

思考是高效学习的基础,思考是一种可以通过锻炼而提高的能力。

提高思考能力有切实可行的几条方法,如“关注本源”“理解过程”“重在分析推理而非联想”。

5.提高记忆能力也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思考与讨论:

回到今日思考的小问题中,股票市场是一个充分暴露人性特点的地方,大部分散户厌恶风险、对自我认知局限、好从众、因循守旧等特点共同导致了他们投资的失败。许多散户不具备制定规则的能力,也没有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那他们自然的选择就只能是“跟风领袖”。这些“领袖”多半炒过几年股票,曾赚过钱,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都很大,这种不经过思考的决策必然意味着很大的风险。一只股票或许有75%继续上升的机会,但为了避免25%什么都得不到的可能性,许多人宁可少赚些。结果是可能有5000元利润的机会,你只得到500元。一旦买进的股票跌了,人们便会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自己下跌只是暂时的,其真正的原因只不过为了搏一次25%可能全身而退的机会。这样的心理使得散户在股市中赢时赚小钱,亏时亏大钱。股票的运动只有涨和跌这两种途径,所以每次操作赢亏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由于人性的弱点,它成了输赢机会并不均等的游戏。从这个层面上讲,并非股市击败了散户,而是散户自己击败了自己。

我们从大量的经济决策中得到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规律——经济决策可以抽象为对投入/回报比例的考量,这是知识获取阶段的抽象;而在问题求解阶段,我们遇到决策问题就可以从投入/回报这个维度上来考量,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这边看着想想也对,一忽儿又觉得那个选项看看也对。如果不懂得看到问题的本质(如:经济决策),便很难利用之前推广出来的结论(如:投入/回报,风险估计等等),而是会被我们的原始大脑的一些可预期的非理性所控制(例如从众、从权威,甚至最可怕的行为陷阱——“推迟决策”),成为“正常的傻瓜”。所以在做决策之前,除了认真听取心中理性的声音外,也要试着把具体问题抽象一下,剔除不相关细节,使问题也从一个特定的分枝往上抽象,从而碰到之前泛化过的结论。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抽象和推广。

思维时间即是指大脑在运转、进行深度思考的时间。

通过思考、分析和推理,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个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就是思维时间,也是在我们一生中占据显著比例的“暗时间”。我们每天走路、买菜、洗脸、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

实际投入的时间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所谓专注状态(或完全进入状态)是指当我们在处理一项任务时,所有与之相关的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达到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作“心流体验”)。

思维体力

这样分割以后,我们在整个过程消耗精力的心理感受会远低于实际值

反思是让人得以改进自己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

而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地专注下去,只要是不算太不靠谱的方向,最后都能取得成功,因为专业技能的增长和投入有效的精力是成正比的。世上有很多成功有赖于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或出身环境,但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复制性的

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

你想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信息并不代表就真的问不到重要的信息

我们的一生中有许多可以用来反刍、消化和思考的时间,它们隐匿在日常琐碎中,被叫做“暗时间”。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的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的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懂得对事情设置自己的进度表,成为生活的主人。

专业技能的成功是可复制的,关键在于主动学习和坚持下去。过早退出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将事情按照以下顺序排列:1.我必须要做,且不能耽误的事情——重要紧急的事件;2.可以让别人帮助做,但不能耽误的事情——紧急的事件;3.我必须要做,但有充足时间的事情——重要的事件;4.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不重要不紧急的事件;5.重复、价值不大的事情——可以放弃的事件。

五件事情中,就工作部分而言,开研讨会显然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签报表,然后是部署工作(报表的签字直接影响当天下一个任务的开展,而部署工作是和接下来一个阶段的任务有关,可以放在稍后面一点做);就生活部分而言,给孩子送鞋更重要。而送鞋和签合同的时间有冲突,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你可以这样安排:12:00从公司出发送鞋,12:25回来签合同,12:25—12:50之间解决午饭(顺便看直播),12:50—13:30开会,13:30后,部署工作。

将事情按轻重缓急分为:a(紧急、重要)、b(次要)、c(一般)三类;安排各项工作优先顺序,粗略估计各项工作时间和占用百分比。更好的习惯是能够记载实际耗用时间、每日计划时间安排与耗用时间对比,来分析时间运用效率,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更有效地工作。在时间管理的过程中,还需应付意外的不确定性事件,因为计划没有变化快,为意外事件留时间。

真正让我们有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是我们结构复杂功能发达的大脑

即进化年代较近的模块和较远的模块之间要达成完美沟通需要一定的时间(被称作“进化时滞”),这就带来了多模块间对同一个问题决策不一致的结果。

理性大脑,它由进化年代较为新近的大脑皮层构成,具备自我意识、分析、计划、抽象、语言等复杂的功能;一个是原始大脑,它由进化年代较为久远的大脑区域构成,适应于远古社会,主观情绪和一些原始的需求与条件反射,如生存、繁衍、道德直觉等。

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决策判断镌刻在了天性里,而这些天性也常常让我们陷入困境。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习惯中跳出来,必然要依赖于外界的力量——关于心理机制的知识,比如阅读这方面相关的书籍

“知识经验跨境转移失败”

失败中揭露的信息有时候甚至比成功事件中的信息多,并且失败的糟糕记忆能让我们更理性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反思与总结。我们需要负性事件来学习,因为我们平常的决策与判断强烈地依赖于情绪系统的输出。

它就是“偏见”,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歧视和不公正对待,这里所指的偏见是一种先验假定的结果。

人类大脑的进化是一个叠加的过程,逐件分离出处理情绪的模块和处理理智的模块。

情绪大脑的诞生时间要远远早于理性大脑,因而在做决策时,情绪大脑时常处于上风。

人类大脑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先天就具备一些特定的“思维定式”,以使得人类能够在面对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适应性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地做出迅速的反应。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类思维定式已经不适应了。

认识到大脑认知的局限性,学会从对立面思考问题。

改变既有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

思考与讨论:

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涉及理性大脑和感性大脑的博弈。但为什么投降的一方常常是代表着我们更高认知能力的理性大脑呢?从进化角度来说,我们的情绪大脑早在远古就已经存在并且为物种的生存繁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尽管这一部分系统只能进行很简单的判断和条件反射,但它们无疑把守了对物种的持续存在而言最为基本且重要的一些功能——食物、性、自然环境中的危险、社会交互行为、道德感,等等。它们的进化年代要比理性大脑深远得多,拥有强大的权力和力量。世界在最近的5百年中发生了迅速而巨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相对于上百万年的漫漫进化路来说不值一提。然而就在这一瞬间,整个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可情绪大脑还在掌管着我们的大脑,引导着我们做出各种跟不上时代的决策。就好比一台电脑,CPU是新的,主板却是旧的,二者无法很好地兼容,于是CPU的性能就无法完美地展现。

在知道了理性大脑有被压制的可能后,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问题。理智上,我们倾向于认为看书是件“好”事情,游戏则常常是件“不好”的事情。但情感上,我们认为看书学习是痛苦的,玩游戏是开心的。而开心是一件好事情,痛苦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两个模块的声音完全相反,如果实在说服不了情绪大脑,那么自制就变成了自我逼迫。但如果你能矫正对游戏的错误认知,承认对于游戏的热爱其实是完全正常的,玩游戏是为了获得群体认同感和成就感,对它们的追求早在几十万年以前就刻在了我们的基因上,那么你就完全无须自责,要知道,你在和天性作对抗,悬殊明了。

我们的理性大脑能够认识到虚拟世界中的成就往往并不能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成就(电子竞技除外),但我们的原始大脑却无法区分虚拟和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会经受不住诱惑,例如我们对于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的热爱,即使我们深知它们无益于健康。将视线放诸百万年前的洪荒世界,对于原始人类而言,脂肪和热量都是稀缺的。认识到大脑的局限性,并最终摆脱它的错误驱使,则让人情绪上感到聪明和愉悦。于是我们就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利用情绪大脑本身的动力来推动了它本身。

非理性思考,主要包括联想、类比等形式

始终别忘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寻找工具。

非理性思考,主要包括联想、类比等形式

编程语言是用来定义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语言。它是一种被标准化的交流技巧,用来向计算机发出指令。

我们总是倾向于在既有框架下去解决问题,并往往察觉不到框架的存在。

刻板印象是一个心理学学术语,专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或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看法可能是来自于同一类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个体给旁人的观感。

视野的狭隘是思维固化最主要原因之一。

思考的浅尝辄止也会导致思维的固化

批判性思维可以指称一种思维形态,它被描述为是抓住问题要领、遵循逻辑规则、不断质疑和反省的一种思维方式。

要点:

人总喜欢沿袭以往习得的经验,并通过类比来进行外推。

人类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笼统地看一个问题要比细致地分析简单得多),有助于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说,有多少条捷径,就有多少条谬误。

批判性思维可以指称一种思维形态,它被描述为是抓住问题要领、遵循逻辑规则、不断质疑和反省,清晰的思维方式。

思考与讨论: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推崇唯一答案。比如伤害他人是不道德的,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些听起来好像毫无疑问,所以很多人误把它们当成是事实。

但事实上,我们每天说的话,甚至很多所谓的知识,都只是观点而已。这并不是说,“偷窃”就是好的,但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例如,不同情况之下的伤害应该一概而论吗?比如怎么看待自我防卫而伤害他人?怎么判断是不是防卫过当?怎么定义道德?这个问题背后有哪些伦理问题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观点,可以引发相当多的问题。理解这一点,再去看某些媒体的文章,就会发现他们只发表观点,却不说为什么,也不会提供证据,更不会考虑相反的意见。很多人都有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方式。例如觉得理性的人,肯定缺乏感性;不是朋友,就肯定是敌人;不跟着抵制日货,就是不爱国。殊不知理性和感性是可以兼得的。朋友和敌人之间,还有很多种中间状态;抵制日货,既不等同于“爱国”,与“不爱国”也不对立。这种二元思维,会限制人们的眼界和选择,激化社会矛盾,让人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

首先,不懈质疑,不论对别人的观点、还是自己的观点,都要有质疑的意识。要认识和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对复杂的问题有好奇心和耐心。但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也不是陷入怀疑主义,什么都不相信了。质疑是为了更好地相信。

其次,听取多元意见,意识到很多问题是复杂的。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不同角度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感兴趣,而不只是想着要怎么说服别人。不要觉得自己的观点才是最优越的,但这也绝不是一定要全盘接纳别人的意见。

最后,理性判断。理性,就是不被感情操纵,能经过深思熟虑,有理有据,做出明智的判断。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解决问题、采取行动。这听起来可能简单,但当我们面对复杂的问题和各种信息,能迅速、敏锐地识别出是不是存在非黑即白的谬误,有效质疑,并找到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

阻挠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究竟是什么呢?是行动,是执行力。

(一)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给了我们回溯自己的思维轨迹的可能。

书写就起了缓存思维的作用

(二)书写除了让我们可以和自己的思想对话,也有助于我们与别人的交流

(三)书写能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因为文字本身也是会思考的。

当你说服自己不去做是因为“不能”而非“不想”后,在心理上你就不会因为自己的中途放弃而感到内疚。

无论什么事,大到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小到做好一道菜,第一步都要告诉自己,“我很想做好这件事,并且我能”。

趁着热情,把“开头难”度过。

重视知识的本质(抓住不变量):程序员的基本知识永远不会过时,算法数据结构永远不会过时,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永远不会过时,良好的编码习惯永远不会过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不会过时。因此,人要重视提前积累的强大力量。

有时间吗?总结一下最近学习的新知识或者读一本书吧。阅读和思考永远优于所谓的互联网上吸取新知识。

制订简单的阅读计划。

好资料从问题开始,根据主题来查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主题。

只读经典的书。

要点:

书写是对思考的备忘,帮助我们发现思维的漏洞,有助于我们和他人讨论交流。书写也能帮我们条理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思路,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

很多事情做起来比想象中容易得多,而我们常常被自己的“自利性归因”打败。

一些良好学习习惯的Tips。

思考与讨论:

回到开头的问题,问题中的三个说辞:1.这份工作很稳定,也很重要;2.这份工作受人瞩目,许多人会关注你的成果;3.这份工作非常核心,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帮助你了解商业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可以看出,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强调个人的价值。

在第一个问题里,相信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3,即最注重个人能力与价值提升,而非物质上的回报。而当题目变成”当你试图说服别人时,哪种说辞最能打动人“,大概就会有许多人选择是1或者2。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更注重长期发展和价值体现而认为别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物质收获。心理学对此有个概念,叫“自利性归因”。“自利性归因”就是把好事都归结于自己的英明智慧,而把所犯的错误归结于客观因素。更精确地说,就是将好的结果与自己的行为建立联系,而忽视坏的结果与自己行为的联系。

这和“我不想”与“我不能”的心理状态其实是一样的,并非我“想做”而没能力做,而是我根本“不想做”,所以也不必为“我不能”而感到羞愧。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观念都会对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起到一个滤镜的作用,过滤、扭曲一切所见之物以使它们符合我们内心的主观意识。每只猫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都是狮子。下一次遇到问题或搞糟了事情,别再迁怒于他人和外部环境,试着找找自己本身的原因吧。

相关文章

  • 暗时间 - 暗时间

    暗时间简单的说就是思维的时间,也就是没有产生直接成果的时间。一个人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

  • 《暗时间》-01 暗时间

    CPU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

  • 《暗时间》什么是暗时间

    这本书买了很久,今天才拿出来看。 对这个书的名字很好奇,到底什么是暗时间? 今天读了第一部分,暗时间。作者也没有给...

  • 《暗时间》

    忙碌之余突然想起友人送给我的《暗时间》一直没有时间打开翻看,拨开封面,放下手中的事情,忽而发现这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

  • 暗时间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

  • 暗时间

    每个人的实际寿命并没有反映出来的差距那么小,比如人们以为大多数人都能活到70到80几岁,好像都差不多,但每个人的实...

  • 《暗时间》

    ——摘录 *******************...

  • 暗时间

    作者:刘未鹏 字数:250千 用时:1小时 这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的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来关于心智模...

  • 暗时间

    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有关思维的,最近听的专栏看的书,填补了我认知体系里的一些空白,这些概念就像葡萄藤上的果子...

  • 暗时间

    【暗时间】 暗时间,也称隐性时间。真正决定人生以后走向的,就是这个时间。而不是显性时间。 暗时间很多,坐飞机的时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暗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ao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