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大家都会有一种冲动,去稻城,去大理,去西藏,在琐碎日常的消磨下我们渴望在旅行中放逐自己,去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有山有水,白云蓝天。
山的那边虽然还是山,但向往远方翻山越岭的我们却追求的是希望与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短途旅行可以带着家人或朋友,呼吸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远途则可感受各种风土人情,看到新鲜的风景,新鲜的人事物,可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和不顺,理清自己的思绪,探索不一样的生活。这样的方式一度让我着迷。
看了搭车去柏林,更是向往徒步搭车类的独特旅行方式。自己也去实践了,徒步了一些地方。五年前曾经走过滇藏线,川藏线。路上的风景十分多样且壮阔,尤其是海子山,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全身心的震撼,那是照片无法体会的感觉。然乌湖倒影映衬着雪山,透明安静的如同一块琥珀,圣洁安静的让我忍不住落泪。
但现在回顾以前的自己,可以说对旅行知之甚少,徒步雨崩走错路差点遭遇生命危险,徒步虎跳峡被狗狂追吓到崩溃。自己勇气、体力、经验都不具备,也没有以苦为乐的心态。其实这样所谓热爱旅行的自己有点幼稚,真正强大的人无论生活还是旅行中都是朴实而平静的。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只是纸老虎,内心是个不愿成长的小孩,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生活,不愿解决自己的真正问题,用自欺的方式糊里糊涂生活。这可能是每个人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后来每当我看到那些用生命去践行旅行的信念的人的时候,有一些淡淡的惭愧,更多的是敬服。他们徒步、骑行、挑战极限运动,用生命在热爱一件事情,让我十分感动,自己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力量。
对乌托邦的向往始终贯穿着我的生活,我总希望有一片干净的不染纤尘的地方。以前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话题,关于冷门的有特色的旅游景点,有人推荐西藏波密,记得当时在波密整个人都很安心很放松,窗口不时可以看见浮动的湿润气流,氤氲着,星星便一个一个融进来了。一度对梦想中的某种有精神内核并自给自足的有接纳性的聚居小部落有种天然的向往,波密和雨崩的环境仿佛就是我理想的那个地方,隔绝,自给自足,包容,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敬畏,不会无谓的空虚痛苦,对生与死有系统的观念,不需要很多知识,不需要掌控和改造自然,笃定而充实的简单的生活,平静的接受一切变化。看似沉默,实则包容强大。
可是一直一路向西或者真的去归园田居,我们就能自由了吗?是不是只要离开当下生活的地方,所有的问题就都能解决,就可以拥有一片乌托邦?每次从旅行中回归日常生活,还是会觉得内心繁杂,偶尔依旧会有放空自己远离喧嚣的冲动。但有天我看到窗外绿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绽放光芒的时候,突然觉得十分平静且美好。我意识到了与其羡慕远方的玫瑰园,不如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欣赏身边的野菊花。当时川藏线修隧道的时候,我不由得心中感叹,可能我再来晚一年就看不到圣境了。后来回想帮助过我的大哥、餐厅老板娘、藏族叔叔和眼神清澈喜欢舞蹈的小朋友,他们的善意和关心才是我川藏之行的最大意义。这个世界总是有很多善良的人,这让我心中生出很多温暖,我也想把这些温暖传递给别人。
世界如此存在,即是有它的道理。存在的可能就是最合适的,相互制衡,相互依存,只是我们人为的分出了对错善恶,我们需要敬畏社会和自然,然后不断地探索学习,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角色扮演的更好,提出问题重要,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更需要提出新鲜有用的更好的办法让世界变得更好。
以前在三观还未定型的时候看了太多消极的东西,自己又没有辨别与消化的能力,导致走偏了很久。其实现在理解的书籍也分主食和杂粮,有些东西是享受,也是多余的生命能量的咀嚼物,精美,苍凉,阴郁,仿佛跟最终寂灭的宇宙一样温暖和安全,但只是一种复杂的精神享受罢了。世界还是需要探索和实践,需要制度和法律。读书可以发现问题,不是为了颓丧的沉浸其中,而是更好的解决问题。有些书是一种预警,我们既然能预测,那就完全可以避免。
以前我很烦恼四肢躯体,觉得是负累和没必要的。现在觉得,它能活动自如,有温热的血液,舌尖可以感受美妙的味道,阳光和花的味道,晒被子的味道,甚至洗衣粉也是清香的。五感无意义,但带着一种世俗的有趣和温暖。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它真的会给你很多好的回馈。珍惜自己,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当下的生活才是我们唯一能抓的住的东西。现在我想身体和生命存在的意义即是让黑暗寒冷的世界变得鲜活起来。为了什么,就是善念吧,希望一切变得更好的简单的信念,和一种力量的传承,所有牺牲努力过的人,我们是他们的继承者。
此心安处是吾乡。旅行的意义就是旅行本身,人生的意义就是人生本身。结果不重要,我们拥有的是过程,能控制的也只是过程。生命有根,才能谈得上流浪,流浪只是心灵的休憩,最终要回归生活,安心生活可以让身不在漂泊,心回归来处。圣境只在心中。认真的生活和踏实的阅读是人生的主食,旅行只是偶尔食之的精神杂粮。努力生活,阅尽千帆看风景,才别有一番滋味。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心若不住,行云流水似的到处自在,无论在哪都可处于自由天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