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兰西斯·培根
其实是进入大学,我才开始喜欢上看书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当个装逼的文艺青年.最终没有当成文艺青年,反而成为一个经常胡思乱想的空想家。于是,坚持三年下来,看了300余本课外书,对于读书也有了一些自己浅显的理解。在此分享一些自己关于读书的看法。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看书?”我也曾反复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看书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这里说的有效是指性价比的意思。其实,获取知识有很多途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看书,可以通过交流,也可以通过看电影等方法来获取你需要的知识,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我选择看书,原因如下:一方面,看书的经济成本比较低。看书可能不是最高效的,因为如果你真的需要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最高效的方法可能是请一位这方面的大神当自己的老师,而不是自己去找很多本书来自己慢慢研读。但是,看书却是相对而言性价比较高的。当今社会,书本的获得变得比较容易,而且书本的价格也变得愈发便宜,一本电子书可能只要几块钱,故而有人说:“看书是人们最廉价的享受。”但是知识并不因为书本的廉价而变得廉价,书中的内容依旧是作者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看书是一个单向交流的过程,是我去理解读者思想的过程。因为不能询问作者,不能眼见实物,我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真是我看书的快乐所在。我能在自己思维的白板上肆意地挥舞着我的画笔,不会为任何栅栏所局限。因为未知,所以美丽。或许,这也是很多小说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之后都很失败的原因吧!
那看书需要什么呢?在看了上面的内容之后,可能有人会回答:“钱。不,少量的钱!”或许,除了钱之外,我们还需要加一点点东西——理解力。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有的人觉得很轻松就get到作者的点,而有的人却始终get不到那个点。这时,你缺少的可能就是一种叫理解力的东西。在此,我们把它简单定义为:一种与作者沟通难易程度的能力。其实,沟通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看书也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一个你理解作者的过程。那如何去提高理解力呢?那就是多阅读。这和沟通是一个道理,可能有的人天生就是不太善于沟通,那经常有意识的对话将会帮助他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看书需要理解力,同时理解力又能通过看书这个过程不断提高。
“如何看书”一直是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在此针对一些常见问题简单发表一下个人意见,意见偏主观,不喜勿喷。
书读过就忘怎么办?
智商问题,无能为力。哈哈哈,开个玩笑……言归正传,很多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常见的问题。其实,遗忘这是所难免的,关键是你要清楚你读书的目的,如果你仅仅是因为压力太大放松一下,那看过忘了就忘了呗。但是如果你想掌握书中的知识,一方面你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写,梳理书籍结构。另一方面,就是反复阅读,读书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每一次阅读后你可能都会对这本书产生新的收获。
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
很多人说生活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读书。在生活中,我一直不把读书当成是一个任务,我更把它当成是一种享受的过程,这样我就不会感到有要必须读的压力,在读书的时候我能更加放空心思。我们真的没有时间么?可能我们更多的少了一个读书的理由和那份坚持吧。我平时睡觉前在床上一般会看半小时以上书,自然而然就成习惯,一年下来就形成很大的阅读量。
由于篇幅有限,更多的问题就不一一详细说明了。如有相关问题的,欢迎一起探讨。(其实我是懒得码字啦,哈哈哈……)
生活中经常会有同学和朋友让我给他们推荐书籍,然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也不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但是我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看书史”。刚开始看书的时候,选择的都是比较文艺的:大冰、张嘉佳、刘同、冯唐等人的。那时候看书更多的是看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心能够在这喧嚣的世俗中找一片净土。后来慢慢的开始看一些经典的:余华,胡塞尼,村上等人的。更多的是开始从对自身的感受慢慢转移到了他人身上,开始设身处地理解那个时代,那一群人。继续的又开始转向了传记和历史:传记的话各领域的都看了些,历史的话主要以历史小说为主。这时的我开始找寻别人的生活,希望他们能指引自己的未来。借鉴于伟人的成功,心想着自己未来也有可能成为他们。继而之后,开始更多的喜欢哲学和思维等意识形态之上的书,虽然读起来晦涩难懂,但其中却暗含真理。这让我开始学习用一个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发现又是一番风景。
其实看书只是你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不要过度的迷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在此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路,喜欢看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书。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