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不是老师,我是学生。
我们不过是按照范本来回答你们的问题。可在电话那头的考生和家长却深信我们的鼓励,听着电话那头明显的喜悦,我感到了一丝丝的愧疚和凉薄。
高考已过,开始了最为要命的填!志!愿!,所谓是“三分高考,七分志愿”。志愿填的好,可进985、211,充分发挥你高考的每一分。
而志愿一旦出现失误,则会滑档,这是考生家长最担心的情况。毕竟高考考出好分数,大家都希望上到自己心仪的大学,开始自己美好的大学生活。
招生填报志愿,正处在我们复习周的时间段里,辅导员派我去帮忙招生办接电话,并且包饭,有补贴。我就屁颠屁颠的去帮忙了。
我们把电话分为两大类:一是学生 , 二是家长
学生的电话平均时长为到两分钟,而家长时常基本上都会在四到五分钟,甚至更长。
学生在问完学校的预估线,大多都会挂电话,最多就是问问学校风景好不好,宿舍大不大。
而家长考虑的则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预估线,会问自己孩子的成绩是否一定能稳上我们学校,会不会滑档。
其次,老师师资怎么样?考研率高吗?以后好不好就业?
还有,学校环境怎么样,宿舍的基本设施怎么样,有没有空调独卫,一年的学费是多少。
这方方面面是学生从未考虑或者是不在意的问题,而父母们却心系于此。给未踏入社会,依旧年幼的我诸多感慨,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
成年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接到的电话中,有那么几个电话,让我印象深刻:
电话里是一个声音粗犷的中年男子,在问完我们学校的预估分后,小心翼翼的询问我,他孩子能考上我们学校的机率大吗?
说实话,他孩子只是比我们学校今年预估分高了9分,按照今年考试分数普遍偏高的情况,录取分数应该还要往上涨15到20分甚至更多。(一般学校的预估线和录取线都有相差几分到十几分的情况)
我按照学校招生办老师的要求,主要以鼓励为主,积极让这种可以冲一冲的考生报考平行志愿的第一志愿。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我说有希望冲一冲的时候,电话那一头开始有抽泣的声音,带有哭腔的声音传了过来:
“老师,我知道我孩子录取的机会可能不大,可是我孩子已经是第二次高考了,我家就一般农村家庭,经不起滑档。孩子的精神压力也大,我们也担心,老师,您就照实说,我的孩子能不能考上你们学校,给一个肯定的答案。”
对方情绪的大波动,令我有点手足无措,我给了他一点时间平复。之后解释了平行志愿的含义,并且告诉他,我们学校的提档比例是1:1,不会存在滑档现象的出现,可以让考生报考志愿来冲一冲,随便跟这位家长分析了一下情况。最后,这位考生家长心满意足的挂了电话。
未经人事的我,其实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对于接电话这件事情上,我只是单纯想的是帮忙,打发一下复习时间的无聊,跟着回答的范本回复而已。没有想到这电话对于考生家长来说,如此重要。我联想到,去年今日,我的父母是否也是这样苦苦哀求,让老师给个肯定的答案。
筋疲力尽的父母,对抗着社会的残酷,背负着孩子的未来
日本作家伊扳幸太郎说:“我一想到当父母不需要选拔和考试,我便毛骨悚然。”
我觉得正确无比,可我感到真正毛骨悚然的是,那些被称之为父母的人,明明对抗社会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却还要负责孩子的人生。
他们确实不用参加选拔和考试,那么就意味着没有人来告诉他们考纲和方法,与其说是孩子在成长,不如说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轨迹里,父母们要花大量的经费、时间来修建这条轨道,打好基石,摆好方向,方便孩子前进。
最后的最后,来跟大家说说报考志愿的“小心机”。
查到自己成绩之后,根据自己心仪的学校,查看学校往年的位置值,利用最高值和最低值算出中间的值差。
在随后的时间里,打学校招生办的电话,基本上白天到下午都会有人接听电话。
除了一定要问的预估线,还有大家一直忽略的提档比例。
例如,我们学校的提档比例是1:1,意思是,我们学校提档人数代表是录取人数,即提档代表是录取。(除极少特殊情况出现)
然而有些学校的提档比例是1:1.2,意思是,学校录取人数是100人,但是它提取档案却是120人,通过筛选,再把后面的20人退档。
往往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其他学校已经录取完毕了,这样就会发生掉档的情况。
所以有些考生不要随心所欲的填写后面的志愿,说不定最后的学校是保命符。常有前面志愿掉档,后面因为瞎填报,导致最后本来可以上本科的成绩,去上专科(这里并非歧视,只是可惜)
平行志愿是保护考生掉档的,所以,一般根据自身情况、认真填报的,出现掉档掉到很后面的情况,是极少的。
愿诸位少年心想事成,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始自己的璀璨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