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今年夏天的国产电影保护月里,还能有机会和兴趣进了两次电影院,并且题材都关于战争。
这并不是日常会选择来作为消遣的题材,以往看过的一些,除却童年时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黑白老电影里挖地道、埋地雷的惊险刺激,就是《血战钢锯岭》的血肉横飞、《萤火虫之墓》的不忍再看,和《辛德勒名单》里,好像揪着人心一样,丝丝扣扣的小提琴旋律。
说白了,国产的习惯套路,国外的真实艺术。
所以同事说看了《战狼2》回来很过瘾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怀疑的。得到了这几位的诚意推荐,并且素日也对他们的审美品味了解和认可,才在一个暴雨间歇的下午,跑去自己不熟悉的电影院。
讲真的是有蛮大的惊喜。套路不是没有,但并不是预想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式的套路。几经磨难不死,辗转战场偷生,连配角都在不平“你们都死了,就他活着,难道没有疑点吗?”内心默默地想说,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主角光环,日漫和好莱坞最惯用的个人英雄主义套路。虽然并不科学合理,但足以将人物偶像化、符号化,简单明了地容易被人看懂、接受和仰望。毕竟,谁在内心深处,不渴望成为一个上天入地、72般变化的孙悟空呢?
另一个惊喜,是影片的节奏紧凑、画面考究。国产电影的拖泥带水,在这一部里荡然无存。行云流水的打戏编排,一场接着一场的战斗,酣畅淋漓,足以媲美《复联》《X战警》。而文戏记得来个漂亮的温暖逆光,武戏也特别将两个肌肉男放到大水管子里对打,也让我想到《美队3》里队长、冬兵、斯塔克群架的桥段。在我看来能在电影里头,将戏剧的舞台安排得考究精致,是很用心的表现。毕竟观众未必能注意到这样的用心,肯坚持这么做的,是在追求商业成功之外、保有匠心的影人。

《战狼2》在商业上无疑是成功的,从制作发行到口碑炒作,都可以作为一个范本。尽管有其偏颇和自嗨的尴尬,但能够把故事讲得好看、讲得让人愿意看,在当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就已经是很难得的了。再说,好莱坞大片不也是一样yy各种的超能力,乐忠于相信一针药剂能让弱鸡变猛男徒手拽直升机、一颗药丸让高中生缩成小孩子破案20载未老,中国特种兵徒手掀翻大坦克,也不是不能接受啊。
只是真的战争里,不存在美队、超人甚至冷锋;真的战争,更多的是平民历劫、世代伤痛。
接下来的一部《二十二》,也是同事先看。观后评价不高,说叙事散、没重点、不深入。却也没管他,兀自又买了票,去了2年没去的老影院。因为排片并不多,日常看片的影院,要么太早要么太晚。说起来上片率后来有所提升,几篇公众大号的文章一安利,朋友圈里刷了几次屏,声势也就起来了。背后应该有片方的运作,但现在哪一部没有呢?
我其实明白同事所说的几个毛病,叙事极慢,画面极平淡,非常多的空镜,没有串联的讲述,也就是讲述而已。和全程无尿点、紧凑地喘不过气的《战狼2》相比,《二十二》是那么地慢,慢到令人窒息,却没有妨碍它想说的一些事情,走到心里面去。
回想起来,我也懂为什么会“不够深入”。那些在上世纪20年代出生的老妇人,在高清摄像机拍摄下,脸上的沟沟壑壑,臂上的枯槁瘦削,手上的青筋凸起,像极了家里已经过世的百岁曾祖,和而今每况愈下的祖母,让人心疼。她们用几乎听不懂的方言讲、或者讲不下去的当年,你又怎么忍心再追问和戳痛?只能小心翼翼,得一点,是一点,带着愧疚和不忍,把这些纪录下来,给后世看。参与其中的人,一定是极矛盾和为难的:一面希望当年的罪恶可以得到曝光和惩罚,一面又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换做我,能怎么选择?
换做我,会怎么选择?我大概会选择不去打扰吧,尽量让他们开心,和平静,安然余生。毕竟当年犯下的罪行,多少赔偿金、多少道歉,也是还不回来的了。但我也不知道,这样选择是不是就是对的了。

去年带父母去北海道,在大沼公园走了个岔路,去到了离车站很远的公路旁。用蹩脚的日语夹杂英文,跟边上修路的工人问,他们说,要走可久了。正犹豫是要原路返回,还是沿着公路走下去的,父母双亲能不能吃得消的档口,工人小哥比划着示意,开车送我们去到火车站。那段路大概2、3公里,驱车不过短短几分钟,但若是徒步走去,就要长长远远地没有镜头。下车后我们频频鞠躬道谢,目送他开车远去后,妈妈满脸笑着,大叹一口气说:“日本人民还是友好的啊!”
那天北海道的雪好大,和《二十二》电影最后,安葬其中一位奶奶那天,覆盖了山头和孤坟的大雪一样。但是,北海道的雪,是温暖的。
我们大部分时间对战争的臆想,都是热血的、敌败我胜的成就;但其实,在主角光芒的背后,是无数无辜平民一辈子的苦难,以及民族、国家之间不该有的隔阂。
只希望民与民、国与国的关系,可以像那天北海道的偶遇,善意友好地,扶持温暖。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韩国人、美国人、欧洲人、土耳其人、白人、黑人、穆斯林……因为没有胜败,都是受害者。《战狼2》的非洲小孩、《二十二》的慰安妇奶奶、《辛德勒的名单》的犹太人和德国人、《萤火虫之墓》的日本兄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