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达成人生的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想达成心中所愿,树立人生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有时很难达成,或很容易中途放弃。相比之下,良好习惯更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实现目标。习惯比目标更重要,目标需要外在动机驱动,习惯可以自我驱动。习惯和目标之间存在区别,它们需要不同的行动方式。比如说,我现在想学英语,我设定的目标是一年之内可以和外国人进行对话。但是我现在正在培养习惯:每天上一节英语课,每次25分钟。再比如,我想拥健康的身体和健美的身材,我可以设定目标,一周保证7小时的锻炼,或者一个月内减五斤。但是不如每天坚持上瑜伽课,坚持按健康食谱进食来得更靠谱。
因为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或局限:
第一,目标有终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旦实现目标,就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比如,我减肥的时候,一般减下来三五斤,就会有一段时间的停顿,就觉得目标已经达到,可以放纵一下自己,殊不知,这一放松,一夜之间又回到了解放前。
第二,目标实现过程不可控。实现目标的过程总会遇到各种不可控的事。比如朋友聚会,控制不住饭食会影响减肥大计,意外的支出会影响家庭的财务目标,意外的工作任务会影响学习的目标。
第三,目标容易使人自满或冲动。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会混淆目标和成就,尤其是当人们向别人宣布自己的目标时,他们会以为自己已达成目标,变成了自己的成就。而且,一些不现实的目标,还有可能让人做出危险或不道德的行为。
相对于目标,习惯更能让事情变得简单。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说,习惯是知识(做什么)、技能(如何做)和愿望(想做)的交叉点。习惯一旦培养成功并且自动运行起来,攻克艰难的任务会变得容易很多。精心设计的习惯,能确保我们循序渐进达成目标。
而且,习惯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首先,习惯可能让你不知不觉地超越目标。假设我的的目标是写小说。你养成习惯每天写200 字,就算写完一部小说需要250天,每天的量也不会有太大压力。甚至有时灵感一来,可以写1000 字或更多,有可能提早完成任务。如果你设置一个目标:4个月内写完一本书,这个目标可能会造成心理压力。
其次,习惯带来的改变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习惯会让大脑不顾一切,甚至违背常识,跟随其行事。形成习惯之后,大脑也会改变。而养成习惯目的,是让行动变得简单,从而最终实现目标。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7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的环境来做决定。积极主动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摒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天尤人,发挥了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的独立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习惯二:以终为始。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些塑造未来,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对个人、家庭或组织而言,使命宣言可说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决策,主宰了所有其他决定。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之后,创造出一个文化。
习惯三: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轻重缓急)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们,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位。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与组织均要更多聚焦要求,重点是要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习惯四: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态意图,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已,亦非损已利人。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方法,是一种资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
习惯五:知彼解已。当我们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诚心去了解、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和认可,进而卸下心理防备,坦然交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顺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已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习惯六: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创造第三种更好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了解彼此,甚至称许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掌握机遇的手法。个人的力量是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基础,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实际统合综效的人际关系和会扬弃敌对的态度,不以妥协为目标,也不止于合作,他们要的是创造式的合作。
习惯七:不断更新。如何在四个生活层面(身体、精神、智力、情感),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它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组织而言,习惯七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路。对家庭而言,习惯七通过固定的个人及家庭活动,使家庭效能升级,如建立传统,使家庭日新月异,即是一例。
习惯虽好,但要保持却很难,只有找对方法才可以让人一直保持这些优秀习惯。
如果你只是想取得一些小进步,那就改变行为。如果你想取得较大的进步,那就必须要改变思维。
当你觉得改变思维有困难,不妨从改变行为开始。你可以从任何一个习惯开始实践一周,虽然一个习惯的最终养成大概需要1个月,但一般一周就会看到是否有成效。在过程中,你可以想象自己在爬一个盘旋而上的楼梯,每一级楼梯就是一个习惯。
比如你先从主动积极开始,然后是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知彼解己……到达了第7个习惯后,你再一次实践主动积极开始,但此时你的理解已经完全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越往上爬,你对自己将越有信心。有时候生活就是“走两步,退一步”。你可能感到自己已经做到主动积极了,那就先鼓励自己一下,然后再回想一下过去为什么会消极。只要你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对未来抱有希望,你就能继续往上爬。每次前进一小步,然后自我鼓励一番,即使只是很小的进步。
有一天,当你回望走过的楼梯,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爬得很高。实践并掌握7个习惯的过程就像爬楼梯的过程,持之以恒,总有一天这些习惯对你来说会像呼吸一样自然流露,你也将最终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思维。
我们想拥有以上7个习惯,实现良性循环,就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并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路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如果以为做到一项就已足够,完全是在自欺欺人。为了不断进步,我们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再坚持、再实践。总有一天,人生目标的达成不再是遥不可及。
以上是同学“盲鱼”的文章。
以下是读书会老师的点评:
整体是一篇很赞的文章!
特别是文章开头关于习惯和目标的论述,先在读者心里种下了一个习惯很重要的种子,为后文推出“七个习惯”做了很好的铺垫。
文章最后关于习惯养成的论述,既有对痛点的描述,也有方法分享,很受用。
一点建议:中间关于7个习惯的介绍,我以为应该是全文重点,但是在介绍上却稍显简单了点,而且书面化语言偏多,作为一篇文章很ok,但作为分享稿,会让听众觉得略感晦涩,可尝试聊天式口语化介绍+举例的办法。
自己的感受: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上大学时就买了这本书,里面的观点,其实我十年前早已知晓:这些最简单的方法论,其实都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有利于个人学习成长的最朴素的原则,但是我没有做到。
“知道而不能做到等于不知道”,从今往后,要把这七个习惯刻到脑海里,落到行动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