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简介】
金晓海(晓海),古墨堂史主,浙江临安人。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院,国礼特供艺术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家、G20峰会会晤厅背景画作者。现为杭州兰亭画院院长,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南海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会员、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新华网书画频道艺术顾问、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会理事、浙江省诗书画之友社理事、一级美术师、教授。

芭蕉得雨更欣然

清风明月

牡丹芳姿

三清图

王者之香

富贵常青

春风得意

寄托山阴

清风

清影兰香

















每天,他三四点钟起床就开练了,灵感来了,一天能画上12个小时。为让笔下的兰花神形兼备,他遍访兰花产地绍兴各乡镇;为直观形象地吃透所绘景物,他的 爱人买来了10多个品种的兰花,摆放在自家门前狭窄的走廊里,供他写生。夜深人静时,他独自将一盆盆形态各异的兰花捧到阁楼上,一边摆放着蓝瑛、郑板桥、 吴昌硕、潘天寿、卢坤峰等大家画本,边画边琢磨。这样全身心地投入,但却收获甚微。“当时真想放弃,费钱又费心,不如去给画院裱画省心。”金晓海说,一位 北京朋友的一番告诫,让他刻骨铭心:“穿越难关,成功在望。”
金晓海知道,在绘画艺术上不光要做苦行僧,更要汲取理论之精华。为积累 绘画理论和功底,他就读于中国美院国画系,受教于陆抑非教授。“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扎实的技艺和学识的修养不可少,精神的净化和心灵的升华才能达到更高 境地。”金晓海牢记陆老的教诲。除了创作,他饱读绘画理论,还成了陆老家中的常客。经多年修炼,金晓海笔下的兰花如津人操舟,一笔出之,浓淡枯涩,提按顿 挫跃然于纸,兰叶看似双钩,却又非双钩,笔墨浑穆葱郁。1990年,金晓海举办了从中国美院毕业后的首次画展,陆老亲自为他的作品提词10余幅。1995 年,他在花鸟画界崭露头角——在中国美协和台湾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书圣杯”国际书画艺术大赛上名声大振,创作的25米国画《百兰图》获得最高奖,他由此 得名“兰花才子”。中国文联一位负责人感叹道:“观金晓海之兰卷,如临九畹矣!”

创新画法辟蹊径
当《百兰图》获国际 大奖时,金晓海的脸上写满喜悦。“当年,学习兰花的画法时,连陆老也建议我放弃,因为兰花是所有花卉中最难画的。”金晓海认为,兰花以其品德高洁,枝叶典 雅,花朵幽香清新被人所爱。但兰花却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认准的,决不能走回头路。

“在画画过程中,我享受着成功感与快乐感。”他说。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 笔。”金晓海运用夸张、变形、强化等手段,表现美、揭示美,他笔下的兰花千姿百态,出神入化,总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或两三丛,或盆栽,或无根,或泉边 岩丛中,或竹下,兰叶婀娜起伏,临风袅袅。其兰叶圆转、翻折不着痕迹,运笔柔中带刚。一笔下来,正侧翻转,干湿浓淡,阴阳相背,尽合兰花的物理情态,且笔 笔饱满不落俗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兰花清而不凡,秀而雅淡的君子风骨。 数年后,当中国美协有关负责人邀请他为人民大会堂作画时,金晓海的艺术生涯扬 帆起航。一幅色彩饱满、画法精到的《世界和平》在全国众多知名画家画作中脱颖而出,被人民大会堂相中。美术评论家王伯敏先生评价金晓海兰花作品时说:“具 有很强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艺术风格,突破了传统、保守、狭隘和僵化观念的束缚,冲破了那种空虚没落消极的审美情趣……给浙派画坛增添了一道靓丽的艺术风 景线。”

金晓海:浑穆气象展神韵
初冬,对杭州兰亭画院院长金晓海来说可谓喜事连连:刚从北京领回由中国紫光阁国礼中心、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授予的“国礼艺术家”荣誉证书回到杭州,就接到天津杨柳青画社电函,称《金晓海写意兰竹作品精选》再版已向全国发行。接着他就忙于筹办花鸟画精品展事宜。

金晓海是中国花鸟画坛实力派画家之一。他创作的兰竹、牡丹,传承诸家之长并创新传统技法,汲取现代艺术的精华,将个人审美理念、艺术追求和时代要求和谐统一。受中央有关部门之邀,从2000年开始,他已连续13年赴京为国家机关创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份力,这是一位艺术家的本分。”他说。

金晓海素以花鸟画著称,其实他早年浸淫于山水语言的磨砺已极具功力。悬挂于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的巨幅《万古常青》、《西双版纳雨林》、《泰山乔松》等图式得以印证,之后拜陆抑非先生转为花鸟。青年时期的金晓海,凭藉克绍箕裘之精神,奋发意气,凡梅兰竹菊,芭蕉葡萄,荷芋瓜果,山石花鸟之属无不倾心摹写,探根究源,同时体悟西画光影色彩构成之要素,广撷博探,试图达绘创图式多笔墨元素的融洽,主观意趣的渗透。笔耕墨耘,历经数十载陶冶熔炼,于花鸟界崭露头角。

就“兰”这亘古恒久的命题,宋元以来的郑思肖、赵松雪、文征明、石涛等大师已将它写至极高境界,后人似乎难以企及。金晓海以其独立审美观的参悟,将兰的结体、程式、形姿乃至形式语言注入新机。于一组兰的数叶数十叶,乃至数组数十组的表现,各就趣势,曲尽意态。前后俯仰,左右朝揖,上下呼应,顾盼生情。他又将主题兰叶形姿表现予以适度夸张,故而主客体分明,虚实相映,墨气勃发。墨花意笔皴写,巧媚娟娟,风情脉脉,幻化百态千姿,清韵欲滴,宛若美人送秋波。金晓海写兰或意笔双钩,或一笔出之,彰显浓淡枯涩,顿挫转折,从从容容,成兰在胸矣。

早在2000年,金晓海应中央电视台特邀,挥写25米百组墨兰长卷,名扬京城,深得业界高评。画家乃性情中人,兴致所至纵情挥洒,兰之百态则跃然矣。亦运用三角构成,或黑大于白,或白大于黑;如迎风蹁跹婀娜似月宫嫦娥。“倚石临流”感慨孔子俯川之叹谓,《月下弄影》婆娑优雅风致,《霞裾月佩》突兀山林逸志。如许意境的展示,充溢着画家与兰情缘的释放,兰我相融的笔墨抒怀,师造化得心源的观照。如此大白大黑的意象比对,大虚大实的呈现,正应验“有无相生,虚实相资”之辩证认识论。赏阅金晓海墨兰图式,如闻禅院钟声,悠悠杳杳,余音绕梁。这为孔子叹谓的王者香草,通过画家笔墨的演绎,诠释了它的人文内涵。

金晓海之创写诸类墨竹图式,依于传统表现形式的深切领悟,“道可道,非常道”的法则演绎。他适度更易传统叠叶程式的组合形态恰如其分,改观其叶组的形态效能,因之形式清靓而活脱,促化滋润了竹君“未出土时先有节”的清高秉赋形体,致使意象愈趋丰硕,厚重。《清风潇洒》图式中二十余杆修篁双钩意写,墨气匀停,劲韧挺拔,枝杈疏朗,墨叶纷披,或欹侧矗立,或倚倾屹峙,形态丰茂,意趣横生。由于叠叶层次的多变,故枝叶形态尤现立体之质感。墨竹笔致遒劲,虚实氤氲,墨气郁勃,其下竟横卧飞白巨石,笔墨凝练洒脱,意韵绵绵更显张力。

金晓海 国画
金晓海笔下的墨竹,图式枝繁叶茂,意象生动,景物合谐,形式别致,四面得势,蕴藉清新的时代气息,焕发出一片勃勃生机。明一代墨竹大师王绂曾曰:“叶如真,枝如草,节如隶,杆如篆”,诚哉斯言。风竹,雨竹,晴竹,雾竹,雪竹欣笔写来都呈风致。金晓海早年不遗余力地体验笔墨为主宰的西画色彩要素构成,如《春色无边》,《秋韵绵绵》,《玉兰竞春》等图式,于大红,大绿,大紫,大蓝,大黑,大白以色貌色的主题物象多层次推深,境界宏阔,墨彩腾腾,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态势,足可领略画家娴熟的西画技法造诣。石涛云:“理尽法无尽,法尽理生矣”。

自2000年以来,金晓海先后特邀为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作《国花烂漫》图,为毛主席纪念堂作《潇湘烟云》,为人民大会堂作《雍容华贵》、《硕果累累》,为国务院西山大院作《富贵苍松》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