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情节,都不由为其敏捷的辩才和儒雅的气度拍案叫绝。然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辩才和气度?一直以来却不得其解。于是有空就常翻书琢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确实如此,当再次读到这部分的时候,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答案就在书中,这就是诸葛亮对儒者的见解。
儒者之分诸葛亮把儒者分为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诸葛亮认为,君子之儒,应该忠君爱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拘于一书一经之道,读书应奔着解决问题去读,不管什么书,只要有利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以去读。读书是为了明志,明理,明事,一个人只要明白了这三点,做人就能恬淡闲适,做事就能从容不迫,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就会一往无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白了读书的意义,就会潜心向学,参研其中的要义,这样就会获得一定的知识,拥有了这样的知识,自然才思敏捷而辩驳无碍;拥有了这样的气度,自然从容淡定而不卑不亢。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就可以称为君子之儒。
而小人之儒就有很多种了,诸葛亮去东吴遇到的便是。比如张昭,一见到诸葛亮来东吴,文人相轻,先想方设法把诸葛亮难倒;二是因为区部的利益而丧失了整体的观念,害怕东吴因为抗击曹操而帮了刘备,而不去关心孙刘联盟的必要性;三是劝主投降,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顾国家利益。这些无不说明他的眼光短浅。其次是虞翻,胆小怕事,遇到百万曹军陈兵江北就欲使其主屈膝投降;诸葛亮说的不惧曹兵之事非要说三道四一番,以显示自己比对方高明,岂不知自取其辱。三是步陟,自诩高人一等,喜欢评头论足,随意诋毁他人。对于战国时的苏秦、张仪,他看到的不是人家所肩负的大任,而是攻击他们乃舌辩之士,不是向人家的优点学习,而是抓住自己认为的缺点喋喋不休。四是薛综、陆绩,胆小怕事,观念模糊。看到特别厉害的人,就觉得人家做什么都是对的。他们看到曹操屯兵江北,刘备兵败,就觉得曹操的理一定大于刘备的理,欺软怕硬,认为力强者胜而不是理强者胜。最后是严峻、程德枢,寻章摘句,舞文弄墨,沽名钓誉,招摇撞骗,混迹于烟花柳巷之间,为蝇头小利而奔走,为区区之名而忙碌,这种儒者笔下虽有千言,而胸中实无一策。
儒者之分同样都是读书人,却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一条路是为国家为社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一条路却是为了自己而不从大局着眼。一心为公的君子之儒,能谋万世和全局,而一心为私的小人之儒,只谋一时和一隅。谋万世和全局者,就会有全局的观念和开阔的眼界,谋一时和一隅者,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只图一点,不及其余,以谋万世全局之才学气度,攻击只谋一时一隅之狭隘偏见,自然是从容不迫,有胜无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