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迷雾》是14集的神剧,最后如同吞了19米大刀的烂尾结局。其实,如同编剧一步步铺垫线索告诉我们谁是凶手一样,它的烂片气质也是如同迷雾一般,由初见端倪到时隐时现再到全面崩盘。毫不夸张的说,编剧在论证本片是个烂片方面留的线索,比论证谁是凶手逻辑清晰,站得住脚的多。
编剧塑造人物的想法匪夷所思,这样的结局,让所有的人物弧线都导向变态,没有留下一个讨喜的人物。从绝对女主高慧兰来说,前三分之一她是一个逻辑清晰,因为小时候曾受过不公正的待遇,和没有尊严的生活,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观众基本认同了她一步步向上爬的人设,甚至对她有认同感。因为她的动机站得住脚。在最后两集因为杀人犯是自己的老公,她开始怀疑人生了,就这么轻易地。前三分之一,编剧成功让我们相信她的信仰是实现社会公平,有着广阔的格局。这样的她,会是一个对人性一无所知的傻白甜吗?即便杀人犯是自己的老公,她也不会为人性的荒凉彻底垮掉。这就如同让一个傻白甜长成大boss再逆生长成傻白甜。编剧怎么会为了剧情这么轻视人的思想和认知形成的客观逻辑。以编剧的观点是因为“爱”,而这“爱”是经不起推敲的,甚至一文不值。
神剧《迷雾》是如何一步步烂掉的?这一点看看喜欢高慧兰的三个人就知道。凯文李这个人物虽让人讨厌,但却是三个人中唯一成立的人设。他作为高慧兰年轻时黑历史般的存在,是事件的导火索,智商低小气都是刻画人物必须。但反观编剧努力让其扛着“爱”字大旗的人物:一个是河明宇,一个是姜泰旭。这两个人物在塑造上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成长和转变。河明宇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不听任何解释,一意孤行,把高慧兰当绝对力量崇拜。为了隐瞒下姜泰旭的杀人罪行,毫不犹豫的杀人,当他敲碎尹记者的玻璃,对一个女记者施行暴刑的时候,作为观众,我们认为这个人已经超出正常人的理解范围,他只是一个偏执狂而已。这就要联系到他和姜泰旭在酒吧里的一场戏,他说,当你不再信任你爱的那个人,一意孤行,那爱就不再是爱,而是男人可笑的自尊心而已。所以编剧告诉我们他是懂得这一点的,他是从青少年的不理智,成长为理智了。然后编剧再次让这个人物逆生长,甚至比不理智更胜一筹。以自毁的方式,维护自己意淫出的爱。
神剧《迷雾》是如何一步步烂掉的?姜泰旭这个人物一开始以为会塑造成对女主完全支持的人物,或许真的有这样的人吧,成全自己所爱的人去做想做的事,虽然时常嫉妒。到中段的时候,也不是完全不能猜到他是凶手,以为编剧会往两个人彼此付出的爱不均等方向引导,结果编剧做了第三种选择——我的悲剧是因为我爱的人是高惠兰。大家仔细想想这是谁的观点,恰恰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的绝望主妇金恩珠对高惠兰说得话。所以作为创作者的编剧,废了半天劲引导出这样的价值观?这还不是最倒胃口的部分,因为一直很朋克,很理智的高惠兰承认了这一点,承认自己是一个费尽心机抓不到幸福的人,而不是观众所期待那个不择手段是为了实现更大目标的“大女主”。创作中人物价值观的颠三倒四让整部片子沦为粗制乱造。
神剧《迷雾》是如何一步步烂掉的?从高惠兰这个人物拿着红伞一出场,观众以为编剧是想编一部很女性题材的悬疑片。这大多数是受了英美剧的影响,那里的女主都是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是真正的觉得男女平权。但这个编剧并不是这样想得,她没有创作的根,她只是怎么吸引人怎么编。高惠兰在接受审讯的时候,场外有很多警察说“啊,好漂亮啊,能不能截图啊”,再仔细想想,每次高惠兰做了一些“了不得的事”,BGM+升格镜头是不是都极度夸张,场外全是捧哏的“啊,不愧高惠兰啊”。这种对女性的意淫真得是对女性的尊重吗?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高惠兰心安理得接受这种膜拜,经常眼睛里露出欣慰的神情。毫无疑问,这是轻视观众智商的迎合。所以到后来,高惠兰这个人物以极度虚弱,怀疑人生的形象结束全片,你并不应该惊讶,因为编剧从头到尾并没有承诺给你什么,是我们轻信了编剧。
神剧《迷雾》是如何一步步烂掉的?看过《三块广告牌》的人都知道,女主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坚韧顽强的她受到的是社会人士的大肆追捧吗?相反,受到的是不理解和鄙视。只有特别明事理的警长,或是深爱她的朋友,才能看得到她身上的温情,这是真正的“大女主”,她本不应该得到一群人的追捧,因为她不是开心果儿,她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崇高的目标。并不是所有人的知己,而编剧却试图将高惠兰打造成“大众情人”,这种设定本来就是媚俗。总之,这部剧,编剧完全失去了观众的信任,不知道他是否能心安理得。一个好的创作,本不应该是骗着,哄着让观众看完全程,却在关闭屏幕那一刻怨声载道;一个创作者应该为故事承载的格调负责,否则他将接受不负责欺骗观众的反噬,比如,再也不相信有很酷的韩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