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个时期,出生了些在90年代很红女作家。她们有安妮宝贝棉棉卫慧等等,是被誉为用身体写作的女作家,在现在的我看来她们纯属吃饱了撑的那一类,作品里充满了小资女人的矫情。
尽管我曾经也会赶着时髦去略读一二,因为真的没有书可读,而那些男作家在性别方面的优越性就更不用提了。
这些女作家大都出生在当时有各种优势造就的城市里,她们能享受一些别的女孩没有的教育资源,她们更不知道当时城乡二元时代里农村女子的生活境遇如何的悲催和残酷,那个时代的农村的女性大都早早辍学或者根本进不了学校。
就是城市里,人也被分为三六九等。
那时待遇最高的是军人当然现在也很高,其次是工厂工人当然后来被狠狠摔下去了,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有工资但少的可怜只能充当门脸子。最差的自然是农民且是大多数,他们是城乡二元时代的牺牲品。
所以,当时功利或者说为了生存的女子大多会选择嫁给军人和工人,而不会是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有点机会的绝不嫁农民。当然到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们待遇的提高很多已进中年的她们又后悔莫及。
那时军人尤其是部队干部家庭工资好待遇高 住得了房子 雇得了保姆 能接受最多的教育资源 能最早接收到外来文化,所以他们的后代都有个不错的前程:要么有个好工作要么也出国镀金。
那时女工密集型的如毛巾厂被单厂之类的女工较多,所以工人家庭一般都能做到是双职工。他们住房福利能做到当时一般性的够用,能在城市里做到标准的小市民生活。所以他们的后代很多也可以接受到较好的教育资源,而且因为生活资料够用,很多人的体质显然也很不错。
农民家庭历来养娃如养猪,能给口饭吃就不错了,谈何教养?在二元时代里和城市的差距日趋拉大。他们的后代靠天收——极少数的天才和大量的傻子。
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们就尴尬了,他们的工资和福利远没有工人们多。他们唯一的自保办法就是少生娃,而不要像军人和农民一样的多生。所以他们的后代要么很是优异,要么就会有各样的身心病症。
但那时我的父母远没有这样的远见,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或者说他们不知不觉地会效仿我的叔伯们,又或者母亲家庭的特殊性造就了母亲对生孩子的执着性。
那时由于父亲当时工资太低,母亲现在谈到心里都颇不平,说是害得她不得不当处寻找经济来源来养活一家子。要知道父亲当时可是中科院合肥智能所的研究室主任啊!可见当时科研人员待遇有多低。
在那个时期为何出不了像周冲这样的,来自底层的农村描述底层农村黑暗的女作家?因为当时那些农村小妮子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能读上书的大抵是各种优势造就的城市女子,所以底层的黑暗是她们所不熟悉的或者是只流于表面的肤浅的认知。
即便有,也是麻木的已经被生活打败了的。
当我看到虽然来自农村,但又长得漂亮的并不像农村女孩的,80后美女作家周冲写的《人间味》,我简直有些吓到了。虽然我们生活的时代远比80后的她所看到的的生活更残酷,但我们只会麻木地沉默或者和别人一样随大流地粉饰太平。
我们的时代远比周冲们的时代悲催的多,甚至我们时代的痛不能像她们一样说出来:因为那时的我们或受困于知识和渠道,或更多地受困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现在才发现原来底层的黑暗是可以说出来的,而不是明明被生活所摧残却要在人前假装自己没有受过伤。
我们要假装认为父母是多么的慈祥,兄弟姐妹是多么的和睦,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因为不这样我们会受到更多的非议和责难,尽管我们大多有着一张张被生活摧残后的沧桑的脸和衰残的身体。
是啊!有人说当时配给制好啊!有粮票油票肉票医保什么的,可那是当时占少数人的城市啊!农民成为了供养城市人的奴隶啊!
作为70初的人,真心觉得自己在80后后面追赶着什么,因为我们的前十年实属人生的负经验,而知识的积累也纯属知识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