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唱着过

作者: 耕耘三尺有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24-02-16 08:54 被阅读0次


    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浓厚氛围中,我们关于年的记忆被激活。年味儿是美食的香味,更是记忆中的乡味;是与家人、亲友的团圆,更是与儿时自己的重聚;是庆贺、感恩,更是缅怀、憧憬。过年的仪式感,来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的传统节俗,来自团年守岁、走亲访友的情感互动,也来自看春晚、看大戏的“精神大餐”。

    从童年、少年、青年到成年,我是看戏长大的。村里的草台班子,从正月初四开唱,一直唱到正月十五,白天一本戏,晚上一本戏。平时是庄稼把式的村民,一上台就是演艺精湛的艺人,他们用传统戏曲温暖着大家的心,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老一代艺人凋零净尽,村庄传统戏曲演艺人才后继乏人,村戏也就罢了。但每年正月或春社、秋社,请剧团来唱戏,既是一种文化习俗,也是最受村民欢迎的文化活动。

    无论村戏还是社戏,戏还没开场,戏台前就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椅子、长凳、小板凳,以及砖头石块等,密匝匝聚拢着静等着好戏的开场。铿锵的锣鼓敲起,大红的幔布拉开,台上水袖翻飞,吹胡子瞪眼睛,咿咿呀呀几多婉转,哇呀呀呀一通呐喊,小生、须生、老生、青衣、正旦、花旦、大花脸、二花脸轮番登场,喜怒哀乐,插科打诨,义正辞严,打情骂俏。就连舞台两厢的文武场都透着万千神秘,鼓点铿锵,梆子清脆,琴音婉转,丝弦悠扬。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如痴如醉,大人小孩都忘记了严寒,欢声笑语融化了冬天的风雪。一些老戏迷常常一边看一边和旁边的人探讨戏里的门道,每到精彩之处,连声叫好。不过最开心的还是孩子们,他们在台下追逐玩闹,有时还会偷偷溜到后台看演员们换装。唱念做打,戏如人生。戏内细细品味,戏外辞旧迎新。

    其实,不唱戏的农闲的腊月里,村里的高音喇叭,天天在播送戏曲,从早到晚,戏乐声声,不绝于耳。老人们都爱秦腔,合着拍子、哼着调子,听得如痴如醉。过年不听戏、不看戏,总感觉缺点什么。

    每种戏曲,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戏迷们听的是戏,眷恋的是乡音乡情。

    秦腔,被誉为“梆子戏鼻祖”,是中国戏曲的瑰宝。它以豪放、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过年讲究看吉祥戏、喜庆戏,《龙凤呈祥》《四郎探母》《五典坡》(《大登殿》)《三滴血》《火焰驹》《大升官》《白蛇传》《劈山救母》《下河东》《周仁回府》《法门寺》《辕门斩子》《二进宫》(《忠保国》)《打镇台》《三娘教子》《打柴劝弟》《拾玉镯》《斩秦英》《打金枝》《游龟山》《十五贯》《金沙滩》《打銮驾》《赵氏孤儿》《放饭》《双官诰》《卷席筒》《玉堂春》等等,是必唱剧目。我们村子,陈姓为主,《铡美案》是不会唱的。

    传统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完整的表演体系。在长期的表演、传唱过程中,传统戏曲弘扬正气、褒奖忠义、鞭挞丑恶,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它的曲词文字华美,整齐押韵,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歌舞之美则是戏曲之美的重要体现。传统戏曲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优美的唱词、精彩的表演是其显著的外在特征,赞美崇高的道德理想则是其内在的主题意蕴。作为“代言体”的叙事艺术,戏曲通过演员扮演角色现场表演的形式,直观地把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作为“高台教化”的载体,它能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民众心声,表现戏曲作者对社会的反思,观众通过戏曲观照现实生活中的忠与奸、美与丑、善与恶,达到明辨是非、通情达理的效果。 

    俗语云:“观剧如读书。”古典戏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通过看戏,观众不仅能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获得艺术的熏陶,还可提升道德修养。

    我们现在的文艺生活越来越多样,春节期间唱大戏,既是古老的传统,又是新的传统。在春节期间,无论老少,每人能听一出戏,还是很有滋味的。好日子还是要唱着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日子唱着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ee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