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口罩事件过去了2个月,重新回归热闹的生活状态。最近,经常听到的关键词是“报复性”消费,是真的那么地疯狂吗?长时间封闭状态,真的会把另外一个极端开启吗?那段期间,走动到哪里都需要检测,还担忧突然被变色,被健康管理……因此,非必要不出门成了新的状态。现在,年纪大的,清晨便出来唱歌、跳舞,年纪小的,开始进入校园生活,下午参加课后活动或者托管……生活充实而忙活着。中间年龄段的,开始计划旅行。“去有风的地方”成功再再再次带起到云南的热度,“报复性”旅行自己的精神气带到一个新的地方,和新的领域产生链接,记忆加入了新鲜的颜色。
极简地旅行吧
去哪里不重要旅行,计划去热门的目的地并不明智。受到影响,心里也特别向往的生活,这是人性,可以理解。但是,一个地方旅行的人数超过可服务的人数,旅客接受的服务质量和现场体验氛围会有很大的下降。选一个非热门的,好好地带着,把生命中的慢时光变得很有质感。别人都去丽江古城,那么我们选择束河古镇。旅行并不是拍照打卡,而是感受淳朴的民风和不可复制的美味。抛下身外物不管是旅行还是日常生活,我们真正需要的并没有那么多。可能旅行或者出差的时候,会上网查看“旅行必备”,“出差清单”之类的,但是每个人需求的都很不一样。用不上的,都不要打包到行李箱了。轻装上阵,走得更远,看得更深。感多观察,多提问存在即合理,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累积人文知识是很有意思的,至少我是这么想的。把自己想象成海绵,不断地吸收不同。他们的语言,他们的食物,不管听不听得懂,不管吃不吃得惯。多沟通,主动询问店长和当地人,感受只有在当地可以感受到的文化。或许遇到不可预料的事情,也把它看作旅行的收获,轻松心态旅行。与其跑去免税店购物,纪念品店买买买,还不如把自己当作当地人那样生活。买回来的物品,自己用不上,朋友也不急用。果断告别报复性社交生活就是要抛开身外之物,不断地告别。当我们离开人世,带我们走的时候,天不允许我们带上行囊,怎么来怎么去。
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报复性“旅行”以外,还有“报复性”的社交。过年各地都是积极地组织活动,传统的舞狮、舞龙、秧歌舞,经典的烟火晚会、电子音乐节,各种新式创新融合的后尾箱集市、汉服文化活动……还有各种同学聚会、公司团餐、亲戚吃席……总之,各种美名设定都是为了满足社交需求和欲望。杜绝无用社交这么说,有点残忍——同学聚会,真的是走过场的社交。初中毕业之后,没有联系了,工作也没有连接了,聊天只是浮于表面。年过30,或许都是拖儿带女了,参加同学聚会又再次与旧相识见面,这是引发新型人际矛盾的源头。如果已经有稳定工作、稳定关系,且确实和参与聚会的旧同学超过1年没有联系了,那这个聚会真的可以选择不参与了。同事聚餐,可以露脸参加,到达一个混乱热闹状态,自己便可以借家里有事为由离开了,不需要奉陪到夜深。适当地社交,听听别人的想法,还是需要的。满足啦基础社交,便可以离场。告别礼尚往来收到了别人的礼物那一瞬间,内心感觉特别幸福,因为对方记住了自己的喜好,满足自己生活、精神的需求了。但是,如果收到过于贵重的礼物,又不知如何回礼……这种情况就特别尴尬。一开始,自己还会努力去立刻回礼,可是……真的特别难受、不知所措。后来,停止了这种担忧的想法,便尝试勇敢大方地收礼物,然后再恰如其分的时间再次请对方吃饭或许送对方需要的礼物。想到日剧《凪的新生活》的一幕,她和男主的妈妈见面了,对方送了小点心到公寓里,她并没有很开心,而是苦恼如何应对回礼。
日本社会非常注重礼数,如果女主回礼了,男主母亲会再次送出更加昂贵的礼物。而最尴尬的是,女主失业,储备金也不多,因此,她也会经历方面非常苦恼。相当于,她花了一大笔钱买了自己不需要的食物。 艺术源于生活,看到这一幕,简直无敌开心,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安抚玻璃心过去的莎拉还是特别玻璃心,会为断绝、变淡的关系感到苦恼,还主动联系,去把心中的“结”去打开。经过努力实践,对方可能毫不在意,甚至感觉莫名其妙,当然也有装疯卖傻的。感恩那些和我一样,愿意直面“冷关系”的“旧朋友”。接纳:有些人只是陪我们一阵子。告别了,不是不爱了,只是彼此需要新的人走进生活里,把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