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QQ列表里有300多个好友,50多个群,我曾经可以在和别人聊天闲侃的时候为拥有这么“庞大”的数字集体而感到得瑟、骄傲,以彰显自己是一个人脉广、朋友多、受欢迎的“万人迷”,便于开启自己的装逼模式。
上个月,我在一个孤独的、沉思的周末晚上,除了亲人(避免引起恐慌)和一些网友(没见过面)外,我删掉了QQ所有人,包括我自认为的最好的朋友、最铁的哥们等等,退掉了所有的群。总之,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所有同学、朋友的视野里消失。
我一边删的时候,心里边还在一边担心:明天会不会电话被打爆?会不会短信不断?会不会好朋友都发现我不在他们QQ列表里而到处找我?……这样想着,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得瑟!(有时我就是这么自恋)当我看着QQ列表好友栏里就剩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我怀着对明天的忐忑不安入睡了。
第二天,我一直睡到了十点钟,两个手机一点动静也没有,没有未接来电,没有短信,微信里也没有消息提醒。打开电脑,一切还是原样,没有任何变化。我感觉非常惊讶。
第三天,什么动静也没有。
第四天,
第五天……
我突然就哑然失笑了。
为什么呢?
因为一直以来就有离开社交网络的想法,却一直犹豫不决。总是会担心,是不是有人留言了,是不是有人评论我的照片了,是不是有人@我了,是不是有人在网上找我有事情。一天拿起手机数十次,看那个个人中心的红点点,就觉得对网络还是难以割舍,一直以为自己是多么多么地重要。但现在,突然就明白了,其实自己根本不重要,或者,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重要。
你以为好友会天天上网查看自己在不在?你以为把QQ好友删了是一件地动山摇的事?你以为自己突然这样消失大家会满世界找你?
都没有。
再看看我的微信,近200个微信公众号(取消关注了一大批,今天算了一下还剩128个),18个服务号,微团购,10个微信群…还不包括腾讯自己推送的新闻、游戏。我的公众号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广告文案、美术设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游戏运营、新闻评论、电商分析……
越害怕自己的无知,所以才用一个又一个公众号来充着门面。这种对无知的焦虑,让我对公众号里推送的内容都进行快餐式消化,囫囵吞枣,不得要领。但,似乎明明心里自卑得要死,还可以在别人面前牛逼闪闪地晃一晃手机“看,我可有200多个公众号呀”来显得自己多么牛,多么博学。其实,由于公众号太多,现在反而已经完全不看任何公众号了;除此之外,我还有3个微博账号,更不要说人人网、朋友网、知乎……
突然想起来一个事儿:在上一家仅20人的网络营销公司里,当初面试时HR骗我说公司有500人以上的规模,咱们这儿是分公司而已。其实,就是给自己打广告吧!当时自己信了。后来,老总经常大半夜12点的给我们上课洗脑,说未来一年会让中间大部分人成为百万富翁,当时听了心里还特别激动。后来,老总为了证明自己人脉广博,经常给我们员工秀他的微信通迅录总数,在我们面前扬着手机说“看!已经4900多人了,我的目标是加到一万多人哦!”当时云游控股公司在香港上市,我们作为其中一个合作公司,老总到了香港,和投资人蔡文胜合了张影,分享在朋友圈,总监、主管都立马转发……现在想想,幸亏被没洗脑(很多同事死心踏地累死累活两千块在那干几年)。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当初钱钟书在写《围城》那个方鸿渐回国,别人问他和大哲学家罗素的交情,想来真是让人发笑了。当然,这是闲话。
社交网络,说白了,就是人与人之间借靠互动来证明自己那如同空气一样稀薄的存在感!我们喜欢被人点赞、点转发、点评论、点留言……
譬如,我注意到,当初我去知乎,我只是为了找专业的答案,后来自己也通过一些现有知识回答一些问题。但是,一旦我开始回答问题,我就会发现自己总是点开知乎,看消息那栏有没有关于自己的新提醒,在意是不是有人点赞认同,在意是不是有人评论。回答答案当然是好事,但慢慢地,就会变成为了点赞而去回答。当然,这作为知乎的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不错的。
再来说简书,以前没有人关注到自己的文章的时候,我就纯当和有道云笔记一样功能的文字记录地方罢了。可一旦有人开始给自己的文章点喜欢,那个小喇叭开始出现红色提醒时,写作的时候,注意力经常被分散,而且会增加自己刷简书的次数。
所以,我从来没有直接在简书的界面上写过文字,虽然它的界面已经非常完好了。写文字时,我总是每次都要关掉所有浏览器,隐藏工作QQ,在有道云笔记上把文章写好,再把它们复制到简书上去。
这么说吧,远离社交网络快一个月了。仔细总结下来,利大于弊。
一、时间被集中,做事更加专注,比如我现在居然可以坚持练毛笔书法了
二、被分散到社交网络的时间用来学习软件、看书进行自我提升,深度的学习比碎片化的微博段子、公众号鸡汤营养丰富全面
三、明白自己不重要,可以安心做事,有事情直接打电话解决
四、多了独处和思考的时间
五、写了一些没什么营养但至少能看到自己轨迹的文字而不是十几个字的说说
科技发展到今天,人却越来越宅,越来越寂寞孤独。实际人,我们已经变成了被电子产品、被互联网操控的木偶,丧失了一切对现实生活对外界的沟通、思考、观察能力。有时候,是需要走出来,回归“人”的本身了。
电子产品、社交网络、移动应用……它们当初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类更好的交流沟通,不要一味的出发,而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
所以,假如我能顺利度过现在的抑郁状态,多年以后,我应该感谢因为它带来的这种自我思考和一个人的独处,让我想通了一些东西。
最后,如果你觉得连手机电话、短信都要干扰到自己。很简单,不用关机,打开“飞行模式”,拿起书本,你的世界,就终于安静了。
网友评论
我不是删Q退群而是完全不上QQ了,甚至微信这东西注册过一次就再没上了。
http://abc.go.com/shows/selfie
统计数据也显示在英国与数个欧洲国家,智能手机上安装的app数似乎触顶,卸载、不再安装新的app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digital detox风潮似乎是对智能手机普及、社交网络着迷的一种反思。
真的
你表达一下情怀,别人也可以抨击一下事物。所以,我看到就会说,你可以不改,我们可以争论,但我会发表我的观点。态度很强硬。
你被互联网操控了吗?事实上,是你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而已。与事实相反,而且不说明问题。
这是人的一个自我习惯。习惯成自然,就不是文学的问题了。不是谁都认为是“人”本身的问题的。
你看我的文章,我举了两个。一个在说手机,一个在说《出门旅行,请勿拍照》。手机有问题,旅行有问题,然后你现在说的“电子产品”有问题。我会提,会说。以免人“真的”会怪客观事物。
你貌似我没有看我写的文章。孩子倒了,可能是自己摔倒,可能是被凳子桌子绊倒的,但老人哄孩子,就会打地板,打桌子腿,然后说,“你怎么欺负我的孩子了?”这也是人本身的问题?没有!这就是教育孩子去推卸责任。像这样的老人还不少。
如果你写文章,不给别人看,好,我什么都不说。如果你写文章写出来是给别人分享你的经验。那我就要扣下这个字眼。这是我评论的原则。
口气可能很冲,请谅解。
整个删掉。让你整篇文章不存在你所说的修辞手法。是一篇很完备很好的文章。我很不明白,为什么要加这个呢?
你凭什么说,不用比喻也不能写小说,写文章了?老舍的《龙须沟》整篇都没有用任何杂七杂八的东西,没有障碍。老舍的《茶馆》也是。还有其他的名作家,你想要多少,不用比喻,接待,通感的小说。我给你举一批例子。
我语文不是体育老师教的,是我大姑的发小教的。我还是看得懂的。
如你所说的,你干吗要绕圈子?直接写明白不行?非要“被电子产品、互联网操控的木偶”,谎言说千遍也变成实事了。君不见“被技术牵着鼻子走”的人,在那里抱怨的时候,他还没有意识到他自身的问题,还在责怪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
何必较真?但我就是较真了。当你认为我可能在无聊的“抠字眼”的时候,我坚持看到这种主观客观不明的文章,我就会站出来说!不要把责任推给客观事物!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无罪的!
就昨天就有人给我说,他干程序员这么多年,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被我好一顿骂。Po主也类似他这种人,也感受到所谓的被“电子产品牵着鼻子走”。没有电子产品之前,人怎么活的?不还是一样活。社交不还是一样的社交。吃饭还是那么吃饭,睡觉还是那么睡觉。
核心问题是:是不是真的需要这种电子产品。终归还是人本身的问题。
我又忍不住出来吐槽这种。用“客观事物”控制“人类”这种言论了。人能被机器“控制”?被电子产品“控制”?世界上有这种事情吗?人工智能进化到这种程度了吗?是不是天网已经出现了?还是矩阵出现了,必须先要有尼奥来拯救下你?
你这是大矫情啊!!
佛经上说,反闻闻自性!如果你一开始就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还被“控制”?这不是扯淡吗?
来看看我的吐槽吧:
http://jianshu.io/p/4e17214835f0
电子社交的形式俨然已经发展千姿百态了,想起在不远的当年腰挂BP机,手持大哥大的。。。到现在百家争鸣的平台,每个时代的都有令人羡慕,期待拥有的产品。但核心实质作用都是一样的,为了及时找到你,我,Ta。。。可事实上却反被其束缚,甚至还不如几个好友亦或谈话投机的路人能面对面随性聊天所给人那种“无可替代的亲切感”来得真实。
至于看见别人的喜欢,评论,点赞和转发,其实是人类共有的虚荣心吧,什么时候虚荣心放下了,也就真的放下了。
记得前段时间我在LOFTER上发了一篇文字,结果两天五百多的喜欢和评论,我居然还一条一条的看过去了,想想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傻叉。有时间为什么不去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谢谢楼主分享!我自己也受到了些启发!
没有冒犯的意思,但是个人经验和观察是:那些一拍脑袋就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特别是社交平台一类有魔力,也有一定益处的产物)的人,要么反弹、要么抑郁。
如果真的觉得某件事情很浪费时间,想要抛弃,何必再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上面?又何必告知天下,像还是在使用社交平台一样:我某某某今天xxxxxxx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