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阶段用见感思行卡片的方式在公众号写文章,每天为写什么而冥思苦想,因为需要日更,因为需要每天输出。
自从读了一篇关于解决焦虑的文章,而不再焦虑,但时间不够,应付日更的现象,时有发生。
另外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第一性原理,认为慢就是快,通过最近的积累,也有一些好的状况发生,只要是在印象笔记里,自己看过的文章,很快就能搜到并引用,但目前对于如何引用和知识产权关注度还不够。
见
昨天开始每天读一页书的挑战,因为自己想在有生之年也做一个“行走的书本”。结果发现:只要开始拿起书阅读,哪有“读一页”那么简单,简直是停不下来。可以看见自己有多么热爱阅读,也就可以解释自己为什么连发的街边小广告都要看半天,曾经有几次想把里面的好故事剪切下来。
昨天看关于论语和企业文化的关系的一本书,看到作者有一个观点很新,他提出了要区别对待“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认为企业文化是教人“做事”而职工文化是教人“做人”,认为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可以挖掘出“做人”的真谛。
感
很多时候,转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其实在企业管理方面非常重视关于“做事先做人”的教育,这本书从司空见惯的观点“做事先做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做人和做事分别找到对应的概念,是一种很好的思路。
思
这本书提出的观点是:没有一流的员工,难有一流的企业。而我看到的很多情况是,优秀的企业造就了很多优秀的员工,甚至可以说,有很多优秀企业家,因为具备了企业家精神而造就了很多优秀的员工。比如俞敏洪的新东方教育集团,从俞敏洪提着浆糊桶贴招生小广告,做英语出国培训开始,到形成强大的教育企业集团,企业出来的优秀人物数不胜数,不说徐小平、王强等合伙人,单说老师里出类拔萃的李笑来、马徐骏等人,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新东方老师”出生的人。当然还有华为、还有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等,都是因为创始人坚信未来,才走到了未来,因为坚持,才有了“复利效应”或者说才有了“指数级增长”,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指数级增长”实际是“复利”的另一种说法,对应到观念来说就是“慢就是快”。
行
据此来说,换个角度想想司空见惯的人事物,观点、人物、概念、方法、名言、金句,甚至一个字都可以发现不少的奥秘,有无限探索的可能。都可能写出一本书来,是不是很有意思?
角度一变一本书 角度一变一本书 角度一变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