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品(要深入浅出)

作者: 环绿山民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15:05 被阅读15次

            这是存在我手头的一部小书,也是一部“老书”,作者是北京景山学校当年的校长敢峰先生,其出版日期距今已有55年了。但至今捧读此书,除了感受到岁月留下的印记外,仍然给当代人以启发。善于瞻前顾后、温故知新者,相信同样会从中得到一些收获。在网上搜索只能看到此书的书名,实体书恐怕已经绝版了。日前,笔者借助电脑将其全部内容敲击了出来,期望对今人有所助益。

    要“深入浅出”

            讲课要“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深入事物的本质,抓住现象中最本质的东西,抓住一篇文章或一课中的精华,深刻地加以分析;迁出就是用通俗、生动、形象的话表达出来,使学生比较容易听懂。我们在讲课中应当学会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艺术。

            教科书上的基本知识,都是要使学生循渐进掌握的,舍弃其中某些知识不学是不对的。但是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呢?照本宣科吗?那学生自己去读书就行了,何必还要教师讲授?教师讲课就是要根据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善于将知识的内在联系,用确切的事实、服人的道理和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出来。一篇文章,一节课程,关键的地方和精华一定要抓住,要研究清楚,讲清楚。关键的地方和重要的问题讲清楚了,全篇也就一目了然,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这个基础上就更便于在各个方面扩大教学的效果。

            深入浅出的对立面是浅入深出,讲课中抓不住本质,抓不住精华,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语言深涩难懂,把简单易懂的问题,讲的很复杂。例如:“父亲”这本来是不需要多加解释的,但偏要解释为“父亲者,直系亲属也”。“山”就是山,偏要解释为“山者,土丘也”。为什么有人要浅入深出呢?一种是因为自己对教学内容还不能深刻理解,因而讲不清楚,另一种是,在教学上自己讲不出多少内容,却要在形式上故作高深,“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解放前,有的教师往往以讲的深涩难懂来表现自己学问的高深和渊博,以讲得通俗易懂为学问浅薄,这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当在讲课中掌握“深入浅出”的良好的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学小品(要深入浅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qb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