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停下来一想,自己竟然即将而立之年,多少人在我的生命里来了又走去了。
有人说,一个作家的源泉都是她十八岁之前的生活,无论后面遇到什么,变成什么样,写出怎样的作品,都离不开她童年的生活体验。细想,年幼之时,人都细致敏感,对生活的体验很容易就灌注心间,年长之后心灵也仿佛皮糙肉厚起来,很多事情过去无痕,日复一日很容易变得机械麻木。
上次回母亲那里,我们逛街的时候偶然聊起一位爷爷。一想起那位爷爷,我脑海里就是他坐在摊位后悠哉悠哉地拉着二胡的样子,摊前都是一堆干货,粉丝,腐竹尤其乍眼。他养活了三个儿子,还有好些个孙子孙女。不过他终究是一个人过,和几个儿子分开住,似乎关系也不是很亲密。记忆里知道,他谈了好几个老婆,长的也有一两年,不过最后都拿着钱跑路了,留下他一个人,后来年纪大了,也不想这事了,每天拉拉二胡,喝点小酒,做个小生意,日子倒也清闲自在。这就是他在我记忆里的模样。
但是他竟然半年前去世了,那时候有没有活到年关,也没人记得清了。只听母亲说,生病了没钱治,孩子们也不管他,任他一个人在小屋里病着饿着。儿子们怨他年轻时想着找老婆,钱都被骗走了,没有留下来给他们。媳妇们说,他家不管,那我家凭什么管。总之他们都有理由不管他。死前的几天想吃碗大排面,儿媳妇也没舍得给他买,最后究竟有没有吃到大排面也不得而知。
可怜的老人,你若是也见到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样子,有能力有头脑,闯江湖,你一定不能想象为什么年老时如此孤寂困苦。到最后病死饿死,在一个出租的小屋里,终于不甘心地走了。
那个大排面我记得,小时候好几块钱一碗,好多天我才开口问母亲要买一碗来吃,那细细的面条,熬了一夜的大骨汤,加上卤好的大排,想想就直流口水。
老爷爷每天早上都会来一碗大排面,在江南这种面就是那些老人晨起的幸福。热闹的菜场旁面店里坐满了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早上吃碗面,然后坐在茶馆里能待一天。日子就这样悠悠地幸福地走过。
看到一本书里说为什么我们对有些吃的特别喜欢,难以忘怀,念念不舍呢?因为那些食物里饱含着爱意,饱含着情感。我现在仍然无法抵挡大排面的诱惑,可能是童年时它带给我的幸福感。小时候不是吃不起,父母在吃的上面从来没有缺我们点什么,只是我知道这一碗面得需要好几块钱,够我一两个礼拜的早点钱了,父母做生意也不容易,于是小心翼翼地怀着这点期望,一个月吃上一碗,觉得真是人间美味。
再后来等到小侄女三四岁时,她有时候挑食,这个不爱吃那个不爱吃,却独爱这碗面,早上母亲一口一口地喂给她吃,吃得可开心了。母亲是知道我喜欢这面的,以至于后面长大,工作,只要回去,母亲就会问我,要不要吃碗面条。这碗面的味道,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仿佛换了一个地点就再也不是那个味道了,因为那是时间地点空间缺一不可的幸福。
可惜,那个老爷爷再也吃不到了,真希望他死前还是吃到了那碗他心心念念的大排面,面条里有他这一生最初最幸福的味道,愿在生命的尽头,他回到了生命的源头,只有幸福喜悦安稳,唇齿间都是面的香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9252118/bc6858fe3b0d32c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