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作过哪些恶?

作者: 小商帮 | 来源:发表于2018-03-27 10:44 被阅读108次

    摘要:Facebook数据丑闻不断发酵,个人隐私大数据被滥用,个人行为被假新闻引导……Facebook这样的巨头,到底作过哪些恶?

    来源   | 小商帮科技

    公众号 | xiaoshangbang

    作者| 左刀

    1、背景

    近期,Facebook的数据丑闻不断发酵,引起了公众极大的愤慨,这件事情对于大数据时代的所有人而言,其实都是息息相关的,对中国互联网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有着很强的启发性。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3月17日,英国《卫报》爆出英国的数据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在美国大选中为特朗普服务,且这个大数据服务公司的数据来源于非法获取的Facebook的用户信息,涉及到的用户人数高达5000万。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针对目标受众推送广告,从而影响大选结果。

    《卫报》信息泄露事件主要人物的关系图

    而Facebook在这一事件中也做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攻关:在媒体曝光信息泄露新闻之前,Facebook已经在周六比公众更早地了解了这一信息。于是,Facebook趁着稿件刊发前做了2件事。其一,向媒体发送法律文件,解释为什么向Cambridge Analytica透露这些信息,并不是“违法的”。其二,他们赶在媒体之前做了自己报道,表示自己收到信息表明Cambridge Analytica没有删除用户资料,所以暂停了Cambridge Analytica的广告(Facebook曾经要求Cambridge Analytica删除数据)。

    这两个举动,却让Facebook陷入了媒体的汪洋大海之中吗,人们普遍认为:Facebook早就知道Cambridge Analytica滥用信息,却视若无睹。而媒体人们则更是将Facebook“威胁”他们的行为公开,并不断深挖Facebook的相关丑闻,以此来获得公众的高度关注。

    在整个事件的狂风暴雨中,扎克伯格却没有在第一时间发表道歉并给出强有力的措施,而是选择了沉默,Facebook的各路高管也一直为自己辩解,声称错不在自己。一直到今天,扎克伯格才在媒体公开道歉,但为时已晚,广告商纷纷撤离,各国政府也对Facebook进行“清算”。仅美国政府的罚款,如果按照上限来计算,就高达2万亿美元,远高于其市值。

    那么,Facebook只做了这一次恶吗?显然并不是。

    2、黑历史

    Cambridge Analytica并非唯一,2010年,一家叫RapLeaf的网络追踪公司曾经利用Facebook数据组建自己的数据库,出售给政治咨询公司,Facebook与政治挂钩并从中牟利甚至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

    早在奥巴马时期的2012年,奥巴马竞选阵营就通过深度使用Facebook的数据,分析并帮助竞选阵营进行决策。这些抓取的数据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生日以及所有该人公开发布的信息以及在Facebook上公开的操作轨迹。

    奥巴马竞选营媒体研究主管的Carol Davidsen甚至得意洋洋的进行了爆料:

    Carol Davidsen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我们抓取了Facebook的数据,但Facebook没有阻止我们。实际上,岂止是没有阻止,Facebook还一路为奥巴马阵营开了绿灯,因为他们的选票是投给奥巴马的,而其他候选人则没有这么幸运,Facebook不仅没有给他们进行数据抓取并定向投放广告的机会,甚至还利用假新闻来引导民众的政治倾向。

    实际上,整个2017年,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都在与媒体进行激辩:Facebook有没有假新闻?假新闻到底帮没帮特朗普胜选?俄罗斯有没有在背后进行操控?

    媒体并非空穴来风,在过去几年中,Facebook和谷歌都面临假新闻泛滥的问题,其中,关于政治选举的新闻则大多倾向于特朗普,对其他竞选人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比如说,Facebook上关于希拉里的谣言,大部分都对希拉里不利,而且由于其庞大的社交媒体属性,这类消息被广泛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希拉里阵营中所谓的精英阶层,对这些在底层民众中泛滥的假消息显然预估不足。

    对于假新闻,Facebook最初愿意承认是抓取新闻的AI出错,不愿意承认是Facebook自身的问题,但随着各种假新闻愈演愈烈,Facebook的辩解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最后,Facebook不得不承认,“可能由俄罗斯操纵的”一些虚假帐户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购买了数千份广告,目的是放大造成社会不和的政治信息以干预总统大选。而现在,大众知道除了这些所谓的虚假账户投放的广告和假新闻之外,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更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直接操控了大选中的部分民意。

    通过定向推送和假新闻,Facebook“控制了”相当一部分的选民——最直接的作用是,通过数据分析找到骑墙派和没有什么主见的人群,通过推送广告和假新闻把他们直接转化到自己需要的阵营中。

    本次泄密门的主角Cambridge Analytica是政府和军方承包商SCL集团的一个分支机构,而SCL专门为世界各国选举提供服务,其业务包括美洲、非洲和欧洲。Cambridge Analytica参与了美国和英国的几十场政治活动,包括英国退欧公投,以及参议员泰德·科鲁兹2016年的初选。

    据《纽约时报》报道,Cambridge Analytica创立于2013年左右,最初的重点是美国大选,它得到了亿万富翁、共和党人罗伯特-墨瑟(Robert Mercer)的1500万美元资助,公司名称是由后来担任特朗普白宫顾问的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选定的。班农已经离开白宫,去年,其收入的一半(50万美元)就是来自于Cambridge Analytica这家公司。

    据《泰晤士报》去年报道,特朗普在该公司的部分协助下赢得2016年总统大选后,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尼克斯(Alexander Nix)就开始向更多的客户推销其服务。该公司吹嘘说,它可以开发消费者和选民的心理特征,然后用这个“秘密武器”来影响消费者和选民的意愿,这比传统广告更加有效。

    之所以Cambridge Analytica能通过Facebook做这些“神奇”的事情,是因为Facebook可怕的大数据搜集能力以及对于第三方使用数据的宽松管控(虽然现在已经更加严格,但漏出去的巨量数据随时会造成泄露风险)。

    据英国媒体《卫报》报道,原Facebook的平台运营经理桑迪·帕拉吉拉斯(Sandy Parakilas)透露,Facebook对于第三方开发者如何使用数据缺乏监管,而秘密收集数据是惯例。他甚至认为,Facebook的数据被传递给了外部开发者,“这是一个黑市”。

    众所周知的是,Facebook的收入来源中,大约98%是来自于广告,而Facebook的广告则是以精准、有效而闻名的,比如说,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过程中,最初的广告几乎全部都靠Facebook进行推送,并取得了极为有效的成绩,以至于有一段时间Facebook暂停了中国企业的广告投放之后,这些公司的海外业绩和用户量一度出现了暴跌。

    在Facebook上停留时间越久,他就越能搜集到你的各类信息,比如说Facebook将可以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政治倾向、旅行习惯、使用的智能手机及使用的桌面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等信息。甚至,你对哪一类的信息点了多少个赞,每年在哪些信息上停留的时间更久,它都会有精准的记录,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学习,很多时候,Facebook比你更懂你!因为你潜意识里的很多习惯,你自己并不能很好的描述出来,但Facebook的用户画像早已根据你一次又一次的使用,刻画的非常完美。

    比如说,如果某个用户倾向于阅读一些“愤青”的文章,并且经常点赞,那通常说明这个人比较容易被煽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于是可以通过这个人的喜好,推送一些符合他阅读喜好的文章,并左右其思想,用于政治投票或者购买商品。

    此外,Facebook从2012年开始大量购买第三方机构的数据,这些第三方机构包括但不限于Acxiom,Epsilon,Experian,Oracle Data Cloud,TransUnion 以及 WPP等,如果你对这些英文名没概念,我随便说一个:WPP,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总部设在伦敦。其营业范围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游说、品牌形象与沟通。拥有一系列大型的广告传媒公司,包括奥美、智威汤逊、传立等。广告界的人都知道奥美,智威汤逊的地位以及他们在全球的广告数据能力。

    通过这些线下的数据公司,Facebook额外获得了用户线下生活的敏感信息,例如他们的收入,他们最常去的餐馆,以及钱包中有多少信用卡等,甚至要找出家庭收入在10-12.5万美元之间的人群,并对其进行精准广告推送,对于Facebook而言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通过线上与线下数据的整合,你的衣食住行,财务状况,社会关系,习惯,喜好,政治倾向,性格等等,全部在Facebook的监视下“裸奔”。你的点赞、分享、搜索、更新状态、添加照片、所有好友、音视频记录等,全部在Facebook的掌控之下。

    甚至,Facebook还在本次数据丑闻中被揭露收集Android设备的通话历史和短信数据。实际上,早在2017年就有人爆料说,Facebook通过手机的麦克风,监听用户的通话记录,此后,Facebook承认了这一点,但表示:“Facebook确实存在监听用户语音消息,收集相关用户信息的现象,但并没有存储这些消息,也没有将收集到信息,用于所谓的商业推广之中。”

    这些话,直接把用户当成了弱智。

    其实还有更可怕的消息是:根据斯诺登提供的情报,Facebook和Gmail都处于NSA(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听之下,要知道,Facebook有20亿的用户,其中美国本土仅2.5亿左右,其余全部都在海外(阿三最多)。这些数据已经被用于各个国家特定人群的虚假新闻推送,政治选举等等,从而影响当地的政局。从这点来看,中国屏蔽Facebook是非常正确的,如果中国几亿人接入了Facebook,大数据被完全监控甚至利用,不知道会造成怎么样的重大损失。

    除了大数据用于精准广告并有意无意的进行数据贩卖之外,Facebook上还泛滥着大量“微商”,这些“微商”购买Facebook的流量进行推荐,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根据雨果网的报道,近期,美国商业促进局(BBB)发出警告,让消费者注意Facebook上的零售电商广告。据悉,BBB已经接到了几十起消费者投诉,针对Facebook上一个名为Heluhub电商的网站。

    据外媒报道,Facebook用户Char Berger在Facebook “信息流”(feed)中看到了一个名为Heluhub的网站广告,广告中该网站产品非常多样,从健身手表到手机充电器各式各样,广告还展示了人们对Heluhub的诸多好评。受广告吸引,Berger在Heluhub上买了一个健身手表。

    然而,当Berger拿到的健身手表时,却发现手表并不像Heluhub广告中说的那样,手表无法全程监控她的睡眠,也无法连接到社交媒体。

    在拿到手表的之后几个月里,为了了解如何操作手表,Berger反复往该公司的Facebook账户和电子邮件发送消息,但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类似于Heluhub的网店现在开始在Facebook泛滥,有的甚至根本不发货,而消费者的投诉也往往没有任何效果。

    显然,Facebook助纣为虐,为了那点广告费,丧失了基本的商业准则。

    此外,Facebook还被认为“不断抄袭”并“扼杀创新”。Zdnet资深撰稿人Andrew Nusca撰文称,仅在2006年到2013年,Facebook涉嫌的抄袭事件就有如下的多起:

    2006年9月,Facebook推出信息流功能,而Twitter在当年早些时候就已推出;

    2007年5月,Facebook推出Marketplace,直指竞争对手Craigslist;

    2007年5月,Facebook推出视频服务Videos,在当时Google的YouTube在市场处于领先地位,而且MySpace也还很火;

    2008年4月,Facebook推出即时通信客户端Chat,而Google在浏览器的即时通信服务中已占领先地位;

    2010年8月,Facebook推出位置签到服务Places,而这是Foursquare和Gowalla率先提出的概念;

    2010年11月,Facebook改进其邮件系统,统一给每位用户分配邮件地址,而Google、微软和Yahoo已经在这个领域很成熟;

    2011年,Facebook给邮件服务系统增加了语音和视频通话的组合,与Google自创的Gmail直接竞争;

    2011年,Facebook开始允许用户"follow"其他人,而这是Twitter第一个提出并实施的;

    2011年8月,Facebook推出照片过滤器功能,而这是Instagram率先推出的;

    2013年,Facebook推出了主题标签功能,而这是Twitter第一个推出的;

    2013年,Facebook收购的Instagram短视频剪辑功能,也是抄袭了Twitter的Vine。

    实际上,Facebook后来还抄袭了多个平台的AR功能,以及Snapchat和微信的部分功能(旗下的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抄袭微信)。

    不仅抄袭同行,Facebook还在内部搞了一个“early bird”预警系统,识别来自小型初创公司的威胁,发现后要么将其收购,要么进行抄袭,从而摧毁来自潜在对手的竞争。

    据知情人士称,Facebook公司CEO扎克伯格对任何有可能颠覆Facebook的东西都很敏感,甚至对最微小的初创公司也忌惮。在2016年的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扎克伯格曾告诉员工,他们不应让自己的骄傲妨碍自己对用户的服务。言外之意就是:不应惧怕抄袭竞争对手。这一信息成了Facebook内部的非正式口号:“别因为自己的骄傲而不屑于去抄袭。”(Don't be too proud to copy)

    由于掌握了大量的流量并能监测大量的信息,Facebook已经成为了创新公司的毒瘤。甚至硅谷创业家和斯坦福、伯克利教授Steve Blank认为其正在“毁灭硅谷”。

    3、启示

    随着国内互联网巨头的崛起,BAT,TMD等巨头掌握了中国人大量的数据信息。

    比如说,微信掌握了几乎所有中国智能手机持有者的社交信息,如果加上在其九宫格中的支付、出行、购物、外卖、酒旅等等信息,以及腾讯旗下的浏览器、电脑管家、视频、文学、音乐、新闻、公众号等,数据量极为庞大。这些年,腾讯还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收购,如果未来打通线上和线下数据的各类小程序成功运营,整个腾讯帝国的数据量将大到无法想象。

    再比如说,阿里巴巴通过购物、支付,拥有了中国60%以上网民的购物和支付信息,此外,阿里旗下的高德、优酷、UC浏览器、音乐、钉钉以及正在进行中的新零售、ET城市大脑等,也都掌握了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极为重要,如何确保这些公司“不作恶”,信息不会被盗窃,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技术上,立法上都是。当然,国家的立法越早行动越好。

    当前阶段,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滥用和数据安全问题就已经屡见不鲜,比如说,在线旅游公司和网约车公司的“大数据杀熟”,比如说很多互联网大公司都曾经遭遇的数据泄露事件(参考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的历史文章《大数据时代,我们的隐私怎么办?》),甚至有的公司或个人暗地里将数据放入地下产业进行交易,以此谋取暴利,这些信息包括你的银行卡和网络上各类用户名密码,黑客们会用这些信息来进行“撞库”,盗取你更多的密码信息。虽然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爆发Facebook这样大规模的丑闻,但谁能确保数据100%的安全和不会被滥用?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国的APP中,14%可以监听和挂断电话,近80%可以定位你的位置信息。我们的每个APP中,默认操作都隐含了大量的隐私操作,有的安装时你不点击通过,就无法正常安装,这对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一旦安装,科技公司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搜集你的相关信息。

    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水电煤”而言,大数据成为科技公司眼中的香饽饽,公司之间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2017年儿童节前夕,菜鸟网络和顺丰发生了著名的“丰鸟”事件,双方对于数据的争夺引发了网络上极为激烈的争辩;2017年8月,华为和腾讯因为数据问题,甚至发生了公开的冲突,虽然双方都打着“保护用户隐私”的名义,但大众敏感的神经再一次被刺痛。

    要便利还是要隐私,这或许是人工智能时代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难题。

    来源   | 小商帮科技

    公众号 | xiaoshangbang

    作者| 左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Facebook作过哪些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uj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