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又一位滴滴车主向我抱怨(为什么是又):再干几天(滴滴)就不干了!
时间快到次日,我本没有兴趣去倾听他的抱怨,却为他的一句话“现在滴滴没有奖励了,赚不到钱了,我们都不想做了”所刺激,这怎么行,滴滴司机都不做了我怎么方便出行呢!
如果大家去网上搜索滴滴的问题,肯定是怨声载道,因为各方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我们要想客观地分析这件事,就必须拿出客观的数据。
先算一笔账:上海最常见的滴滴车:荣威550,司机基本是找代理公司租的,每月租金6000元,平台抽成20%出头,专职司机一般一个月跑20000元流水,那么能赚多少钱呢,图说今年5月份和10月份上海滴滴司机收入对比:
失去平台奖励,滴滴司机收入已经大不如从前。
滴滴烧钱补贴司机和用户,吞并uber中国,成为寡头,完成了一个四年上市的壮举,但是,曾经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互联网解决出行难题,在无情的资本运作面前,已经被质疑。诚然,我们通过手机app就可以选择快车、专车、代驾、顺风车等等,还可以评价等,的确方便了我们的出行,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使用滴滴,支持滴滴的原因。但永远不要忽视一点,滴滴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这样的价值,是要收费的,这个费用从哪里来?从这个行业的利润中来。
如果一个行业的利润率足够高(在资本运作下,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承担相应风险,如黄赌毒)到让供应链“新的一环”抽一道,结果大家还能过得更好,那就不会有问题。滴滴可以实现吗?我觉得可以,但是它做到了吗?当它为了快速扩张在全国各地找代理商的时候,它就埋下了隐患。
对比滴滴出现前的出租车行业,出租车行业上下游是:公司——司机——乘客,三方分蛋糕;理想是:滴滴——司机——乘客,还是三方分蛋糕;现实是:滴滴——公司——司机——乘客,四方分蛋糕。
如果滴滴取代了出租车公司的地位,岂不是美滋滋?但是,各方利益诉求,资本运作的结果是,滴滴成为了“现实”的情况。
这时不禁有人会问,滴滴创造的价值呢?是的,滴滴创造的价值如果能达到增大蛋糕的效果,那其实也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从司机的怨声载道和收入下滑到和出租车司机持平的结局可知,蛋糕并没有增大。毕竟,出行是刚需,不管有没有滴滴这种互联网平台,人们都要乘车出行的,所以,除非人口大量增长,为乘车付费的新用户并不会大量增长。
数量不涨,蛋糕想做大,就只能提高价格了。现在上海市出租车起步价14元,滴滴起步价13元,如果滴滴的起步价如果提高到20元,平台、公司和司机的收入就有了保证,但是,客户就流失啦。所以如何把这个价格提高到20元呢?
当我们都在说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服务业的核心是什么?
服务业的核心就是增值服务,如果滴滴能将出行的服务增值,从13元提升到20元,而用户也愿意买单,那么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服务如何实现增值?请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