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双城记》

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双城记》

作者: 大中云上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7-23 10:47 被阅读0次

           来自浙江杭州的书友不侠不樂给云上读书的小伙伴带来了《双城记》一书,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现状极为相似,狄更斯通过对两个城市的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借鉴及警醒。

    嘉宾推荐

            对于暴力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和苦难,狄更斯难以接受。他在《双城记》中非常详尽地描绘了法国大革命的盲目和疯狂,并把这种极端仇恨、非理性的、缺乏政治远见的激进态度着力投射在了德发日太太的身上。法国封建贵族对底层人民的迫害和底层革命者的暴力复仇,是狄更斯给英国竖起的两面镜子,他期待以此给予英国统治者一些照见和警示。然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救世的思想实是带有一定幻想;用自我牺牲来消弭仇恨,用改良主义来改进社会——这固然美好,但却缺乏现实的土壤,最终只能陷入“以德报怨”的行为模式之中,于改良社会无益,也难以真正地拯救底层人民群众,且当面对尖锐的阶级矛盾时,更是如隔靴搔痒般让人看不到希望。但我很喜欢狄更斯,他的思想和他一直看重的善良、宽厚、仁慈和无私,让他整个人都熠熠生辉。乱世中,为心爱的人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才是狄更斯眼中的典范和楷模。动荡不安的时代,扣人心弦的情节,丰满立体的人物,作者层层铺垫、厚积薄发,用细腻的文字、高超的技巧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不只是在讲故事,他在还原那个时代。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生于英国朴次茅斯一个贫苦家庭,十一岁起就开始承担繁重的家务,饱尝人生艰辛。他擅长描写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遭遇,主要作品有《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 《远大前程》《雾都孤儿》《匹克威克外传》等。

           译者宋兆霖(1928—2011),浙江金华人,著名翻译家。代表译作有《双城记》《简·爱》《大卫·科波菲尔》《呼啸山庄》《赫索格》等。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省翻译协会、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不侠不樂总结

             在这本书里,背景是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劳动人民,在革命的过程中他不是为了所谓的给法国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志向,他这恰恰是一种复仇。那这复仇和革命,其实在他的身上是对等的。其实他的革命就是为了复仇,他的复仇也是为了革命。所以说,这里面的德发日和德发日夫人就代表着小资产阶级或者普通民众里边一部分的革命动机和革命目的。在查尔斯·狄更斯的这部小说里边,他写了这样一些人物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物。因为是一个长篇小说,所以就是能从不同的人物身上的看出他对大革命的态度,以及大革命来临时,选择激进的、保守的还是柔和的一种态度。这个小说,通篇表现出的是革命、爱情和复仇的关系。

    (点击头像了解加入我们的云上读书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双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em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