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天参加了一个500人左右的大型活动,并且做了一个穿针引线的工作,也看到了一些这类大型活动中的沟通底层逻辑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这个团队其实是执行团队,因为整个会议的顶层设计在很早之前就完成了,到了会议的前几天和这几天就属于落地阶段了。
执行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前期的工作也很多。
总结一下:一场会,其实就是几条线。
人:包括用户,产品经理,研发和运营团队。
也可以称为参会者,主办方,志愿者团队。
事:搞事了?什么事?
开会3天 ~ 包括 培训~晚宴~工作坊~比赛~表彰奖励~投票大会
很多的小事情凑在一起成为一个大事情。按照搭积木来理解就可以了。
物:物资,辅助实现目标需要的东西。
比如,礼品,海报,展架,签到处,奖品这些的。
信息:分两类,一是开会时的传递的信息。讲师讲的内容。
二是为了让这些人在一起交流信息这件事(可能还会用到物资),需要一群人协力合作来促成,这个过程需要借助的沟通为目的的信息。
这次我们主要发现的一个可以提升的点就是:信息流。
比如:
项目背景是志愿者们来自不同的俱乐部,不同的地方,所以很多人跟人都是对不上的,即使对面遇见了也不认识。真是发型网友见面会。
网友见面立刻要合作,是不是也是有点难的?
底层逻辑是:仅用一个名字是很难跟一个人对应上的。
难怪古代那么多冒名顶替,就是因为庶女代替嫡女,有没有身份证,只要咬死了,不严查,也不容易暴露。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了解,各个人的性格,偏好,热情,技能,合作就更难了。
结论和行动是:
快速组建团队的第一步永远是:相互了解和认识。
动作:可以是
让大家可以录制一个小视频,发到群里介绍自己。短时间内大家可以很快相互认识。
而这次开会的节奏很快,而我们并没有在见面之前已经互相认识和有所了解。就出现了很多伙伴见面也不相识的情况,还在到处找人呢。
至少提供:人名~照片,最好是视频。
邀请大家早点来会议现场,第一天晚上流出团建的时间。后面会议开始了就没有机会了,或者大家会比较累一点。
第二个是信息流。
当我们要去找物资的时候,我们会看见一些缩写,或者简单描述。
别说缩写不知道代表啥意思,没有实物图,就是实物拿到手上了也不知道是什么。
导致花了很多时间去沟通。因为物品管理很容易乱,尤其是临时场地的物资管理。
最后一点,当我们明确了我们的目的或需求,要考虑不同实现路径之间的差距。
同样的目标,可能有千百种的方式去实现。或者说有几种吧,几种方法肯定各有优劣,各有好坏高低,所以(活动环节或产品)的设计者就需要了解各种实现方式之间的差异。
思考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一是节约资源。能够少用人的少用人,能少用物资的少用物资。
古语有言:主将无能,累死三军。虽然我们这个会用的是志愿者,但是也不要随便用。有些事情,前面想周到一点,志愿者工作就少一点。
这样说,倒不是说我们志愿者被随便用了。只是认为有这样一个意识,就很好,事情就会更高效。
想想,如果你是企业老板,用4个人和用2个人,成本能一样吗?
这是顶层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不然,多少志愿者也不够用。如果是企业老板,你的现金流能承受得起吗?
具体来说,就是:
如果我一开始就让团队能够通过高效的方式互相了解认识,那么就不会出现相见不相识的怪现象。
如果我一开始就花时间和每个会员做一对一的电话沟通,那么对每个人就会有更深的判断,也能把更适合的人放在更适合的位置上。
如果我们把工作内容描述得足够清晰,我们的小伙伴就更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支持团队成员。而不是想帮忙,又使不上劲。(这个点真的戳中我了: )
如果我们把信息流标记得足够清晰,我们就更知道什么东西找谁拿。什么东西是什么,长什么样子,拿来干什么用。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把人,物流,信息流整合起来,最后高效地把事情给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