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教学
〖读书感悟〗阅读,让语文教学精彩

〖读书感悟〗阅读,让语文教学精彩

作者: 吴老师教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5-30 21:55 被阅读19次
〖读书感悟〗阅读,让语文教学精彩

“课堂是你阅读状态的生动显示。干瘪空洞的内心,滋养不出有意蕴而高远的语文课堂。你读了什么,你的课堂就呈现什么。你读了多少,你的教学就承载了多少。尴尬无力的教学背后,一定是你肤浅单薄的阅读。春天的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犁铧的印痕,秋风就会为你摇曳多少的歌唱。语文教学的起点,是你的阅读。”

“你读散文,唇齿间留下文字的芳香,你读诗歌,眼眸里写着飞扬的诗韵,你读小说,世界为你开了一扇窗,你读哲学,人生给你另一种思考。然后,你走进课堂,站成了一棵树,散文的叶,诗歌的花,小说的根须,哲学的土壤。风一吹,所有树下的聆听都化成了文化的河流,睁开眼睛,寻找着最美的大海。”

读到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这两段文字,我一下子被震撼了。这些文字像一把匕首直接刺中了我的内心,让我困惑多日的疑难,终于找到了答案,感觉到了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

曾经,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时常有这样的感受:这篇课文,我怎么看都找不到切入点呢,这篇文言我怎么就扩展不动呢,这明明很精彩的文章,怎么就被我讲得干巴巴的呢?老师讲得死气沉沉,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语文课堂上,我时常呈现出一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的状态。这,不是我想要的状态。我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

现在突然发现,答案只有一个:我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承载不起我的课堂。我的阅读量太少了,我的知识面太狭窄了呀!

比如读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如果你没有了解苏轼被贬之前的那段劫难,你不可能读懂苏轼风轻云淡文字背后的苦衷;读到《杨修之死》,如果你不了解杨修与曹操之间那复杂微妙的关系,你就不可能读懂杨修之死的必然;读到《鸿门宴》,如果你不了解刘邦和项羽性格、志向的差异,你就不会明白他们各自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现;读到《春酒》,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琦君的经历,你就不会读懂她对母亲、对故乡那份感情有多厚重。

反之,如果老师对于这些知识都耳熟能详,在课堂上顺势补充了这些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精彩,感受到老师知识的渊博,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老师,爱上读书。这不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吗?语文和语文老师的魅力也就突显出来了。学生“亲其师”自然就会“信其道”,教育管理学生自然就成了很轻松的一件乐事。

从那以后,我开始走进书本,进行大量的阅读。我读《刘心武解读红楼梦》,知道了曹雪芹那个时代,皇族和贵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知道了黛玉为什么会是那样看似尖酸刻薄的性格,知道了为什么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必然无疾而终;读《王立群读<史记>》,知道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项羽为什么会败在了“无勇无谋”的刘邦之手;读《易中天品三国》,知道了力量悬殊的曹操、孙权、刘备为何能成就三国鼎立的局面;读《康震品读唐宋八大家》,知道了古代文人的气节与骨气,他们一生的跌宕起伏与他们“谋国不谋身”有着密切的关系,知道了苏轼为何如此的“不合时宜”……一部部文学精品滋养着我的生命,也滋养着我的课堂。

每每轮到上语文课,都能听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声音,他们那一双双崇拜的小眼神,让你感觉到身上有一种使命,老师必须要多读书来滋养孩子们的灵魂,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叶君先生曾经说“中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往往决定着一个孩子一生的文学品味和情怀,而等到大学再来培养,已经为时已晚矣。”

叶君先生的这句话,让我感觉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所以,我必须要用多读书,不断地补充活水,来带动孩子们对阅读的喜爱,对语文的热爱,用文字让他们的生命也变得高雅厚重。

前几天,我们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因为没有了解柳宗元被贬之前的经历,他们很难理解“面对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这么幽静美丽的景色,为何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顺势把我从《唐宋八大家》得到的知识补充了进来,他们不但很快理解了作者的情思,而且对我甚是崇拜,听得特别认真,课堂效果特别好。

我享受着阅读给我带来的惊喜,孩子们也享受着阅读带来美妙的课堂体验,我想,阅读,已经成了我和孩子们这辈子不会停下的脚步!

曹文轩说:“阅读是一种宗教。”叶澜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成长史。”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曾国藩说:“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董一菲老师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让孩子们爱上书、爱上阅读,为他们的精神打上书香的底色,是语文老师无上的使命。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因阅读而美好,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感悟〗阅读,让语文教学精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lj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