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己的“世界观”,走出国门看一看是一定要的,但是没想到来的这么早。有幸能在大三走出国门看一看。
在网络这么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交换很便捷,了解一个国家比20年前方便多了,周围也有很多同学纷纷出过国,出国越来越像家常便饭,本不该有多少兴奋。
但是,无论出国还是在国内行走,只要用心走,都是别样的行程,更需要一些别样的思考。日本回来后,我总在思考一些问题,结合当前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年纪,做了下面这些别样的思考:
1、广岛大学真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广岛大学的两天,校方给我们发了很多很多的资料,介绍广岛大学。我们只是参观了理学部、工学部,校方从办学理念、学校专业设置、学校设施、研究前沿等方面为我们详细介绍。
这些纸质版资料,以及背后的信息,很重啊,背不动。
这时候,用心想想大学快毕业了,还没认真思考过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或者校训。比如我们学校的校风中有个词语:知行合一。都知道这个词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我们除了在校歌中颂唱,有真正的去体会这个词语吗?我们把这些词语当做宣传的口号和标语,可以通过文字、歌曲传播出去,但是却从未认真思考,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能理解这四个字?
就像广岛大学,那么“重”,外人无法参透它,那我们自己的学校厚重的积淀,作为校内人能知多少?
任何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老校,她的校训、校风等,一字一句沉甸甸的正如她经历的那些社会变革和自身发展。那么我们仔细想过吗?
2、我们认真节能减排了吗?
在广岛大学内,最直接的感触是任何角落的展板总有“节能减排”的宣传海报,或许是自己专业的原因,格外 关注这些信息。节能减排我们也提,我们也在天天喊口号。那么,实际又做了哪些呢?
这是我在广岛大学拿到的《环境报告书》,后来我在他们官网找到了07年到16年的所有电子版格式报告书。翻开内容,他们从每个学院的专业角度去理解节能减排,也有行动计划展示。
后来无意间,看到一家日本的小便利店也有类似的宣传页。在这里不是说我们的节能减排做的不好,国家社会在努力,那么我们小团体呢?我们个人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概念,却从没认真思考和行动。
3、我们自己的求学精神?
那天,一门课上老师说了一段话:你们现在谁手头除了教材外还有更多的参考书,教材都不怎么看!
底下有同学回了高数辅导书。高数辅导书是什么?因为考研要考高数,所以有这样一本书很正常。那么其他科目呢?关于自己的专业,关于自己的兴趣点呢?
何况大学的考试,普遍存在考前突击的行为,求过就好。完全没有认真钻研的态度。那天老师还说了句话:本来看书就不多,看点忘点,毕业那天全忘了。
像前几天《人民的名义》中陆亦可相亲时对面大学教授:
我们虽然没有学术造假那么严重,但是“混日子”一样的大学却很普遍。永远找不父辈们那么刻苦求学的精神。我们自己求学的精神仅限于不挂科、做兼职、吃喝玩,没有那追求真理的精神。
高中的时候,还能和室友讨论行星运动轨迹,还敢天真的喊出伽利略真是傻X,还能为一个问题同学间面红耳赤,上了大学却少有了这种精神。
然后,我们在毕业季的时候,可以侃侃而谈那些大学的丰富经历,可以大谈那些自己眼中的一亩三分地,还可以传授自己多么光彩的经历给学弟学妹。
从来没想过,这些中有多少是实打实、经得起时间和社会考验的所谓的“经历”。
4、自己的视野不能是世界的边界!
偶尔看到这句话,很喜欢。念叨了好几个月,这句话也是有背景的。在日本,去神户的时候,坐在类似城铁的列车上。我们应该在最后一节车厢,车厢尽头没有国内火车“旅客请止步”的字样,是一块大玻璃,可以透过玻璃看到车厢前方的铁轨。
这时候,同行的一个伙伴拍照发了一个朋友圈,大致意思是日本的车真厉害,没有车头,没有司机能自己走。
解释一下,这个伙伴在今年2月底,火车、飞机、轮船、地铁等交通工具轮番做了一次,第一次出远门的孩子,倒不是说他哪不好。
只是这反应了我们普遍的现象,以为自己的视野是世界的边界。其实在我小时候,坐过的绿皮车就有车头在最后推动,我在最靠前的车厢,自然看不到司机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似乎习惯了把自己的认知看做最正确的观念,认为自己的视野是世界的边界。于是,就会有很多浅显的看法,也就有很多自我满足却经不起考验的事情发生。
我们也能从很多概念性的框架下得出很多结论。比如,都说本科生不好就业,那么我也要考研,却从没从更开阔的眼界去分析原因;
比如,我们在广岛看到一些现象,就能得出“看来日本也就XXX”这样的结论,把眼前看到的事实强加到整个日本;
再比如,我们参观日本第一的超级计算机时,同行的伙伴能得出日本的超算不如我们的天河二号。首先,我们的超级计算机是运算速度世界第一,不代表它的综合运用是世界第一,也不代表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世界第一;其次,天河二号不再是最快的计算机,目前最快的是“神威太湖之光”。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我们习惯了把自己视野定义为世界的边界。
回来之后,类似这样的思考很多很多,每每思考一个问题,总能刷新认知,认知自己,认识世界,认识当前自己环境。
那天看了一篇文章《所谓的成长就是认知升级》,是猎豹移动的CEO傅盛写的。下面借用文章中的图和几段文字: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现在我终于意识到,人和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这四种状态。更可怕的是,95%的人都处在第一个状态,甚至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视而不见,只会失去升级的可能性。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态,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长,实现跨越。
但是,很多问题一直想不明白,渐渐发现思考也是一种乐趣,每天在不同的答案间思考,慢慢自己的认知有了提高,这种感觉很开心。
但是,很多问题还是想不明白,大脑也很空。读的书还是不够,我才决定大学剩下的这些时间,多看看书,回归阅读和思考的本质,很多问题和道理要在这个阶段就要思考清楚。
这个阶段要远离成功励志学,远离功利化的阅读和学习,远离一些大家思维意识中好的活动,远离一些本质上没有内涵的事物。
因为,我自己剩下不多的集中教育时间,不能只是眼前几年成长的加速剂,更该是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润滑剂。
加速剂太过功利性,润滑剂一点点刚刚好。教育和自我 教育为了更远处的自己。
这篇,作为整个日本行所有文章的收尾,也是给自己一个鼓励,坚持写这么久,鼓励自己多思考。
多为远方的自己思考,余下的大学时光,多些实在的收获。
其实日本系列文章,还有7篇左右的内容,不过都删除了,因为很多问题还没想清楚,想法也不成熟。
很感谢这段行程,以及回来后集中看的那些书,它们共同打开了探索自己认知的那扇门。
感谢大家的关注,五月、六月以及以后的岁月还会继续努力,期待和大家的再次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