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1日开始,加入日更行列已经一个多星期。简书日更这一周多时间,没有人拿着鞭子鞭策自己,心情却如凉锅熬粥一般,起起伏伏。
第一天热情高涨,如凉水入锅,初遇大火,紧挨锅边的水一下子沸腾了起来,这大概是我日更第一天最真实的写照了。同事已经纷纷下班,我缩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敲击着键盘,不知不觉,夜色降临,办公室里已经是漆黑一片。关掉电脑,仍觉意犹未尽。
最煎熬的是第二天。一天下来一直在想,写什么呢?尤其是临近下午更是反复在想写什么,苦于发现不了写作的素材。除去当天过得无风无雨岁月静好无波无澜之外,许久未读书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缺乏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受。书到用时方恨少,一到写上,就捉襟见肘了。就如凉锅渐温,锅内水面一片平静一般。然后匆匆写就了一篇算是完成任务。
第三日。深刻反思前一日不知道写什么的原因,于是从书橱里面拿出了史书《史记》,开始了和班内学生的共读。初读前几章不禁被吸引,慢慢就走进了书中,这期间不时有灵感产生,恰如凉锅渐热,水温持续上升,从锅的底部,不断有晶莹的小水泡冒出。心里一时间开始变得兴奋起来,终于有东西可写了。
为什么再读会产生这样丰富的体验呢?想起关于山与水的一段说法。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他说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年纪渐长,岁月见丰。读过的那些书,走过的那些路,都成了自己丰厚的收藏。再读《史记》,自然有了更深一层的收获。
而熬过粥的朋友一定知道,要想粥熬得好,需得水沸时放米,粥才能熬得更香,这正如我第三天的感受。
第四日、第五日……觉得自己不再在素材方面绞尽脑汁,一写起来,觉得还有许多话想表达出来,虽然没有达到文如泉涌的地步,却不再像挤牙膏般难过。
因此,日更带给我的第一大收获就是选材方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多读书,多历练,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丰富自己的内心。否则,写作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日更带给我另外一个很大的收获,那就是语言表达方面。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读书不写作,读到的东西就会杂乱无章地堆在记忆里,与人争论时或许能博得一个“读书多”的名声,也或许会赚得到一个卖弄的嫌疑。写作是倾诉,能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去组织语言,去有序地排列记忆中那些有价值的材料。
而想让别人看明白你写的是什么,语言必须明了,不能絮絮叨叨;想获得别人的肯定,必须语言简洁,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语言简洁明了等于也在节省他人的时间。
坚持读书,增加历练,读读写写间,我们的头脑逐渐变得清晰,写作起来也开始变得有条理。
我的日更还在继续。
虽然日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比以前忙碌了一些,却觉得自己整个人变得自律了,心灵仿佛渐渐沉静下来,自己比以前变得深入思考了一些。
希望今后我的日更能渐入佳境,希望我日更的这锅粥能变得越来越香,也希望我的这点滴收获能启发他人。 我期盼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