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曲是长安的县城所在地,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四十年,对韦曲有很深的感情!
我们看看唐代诗人杜甫是怎样描写韦曲的!杜甫奉陪郑驸马(游)韦曲,作诗二首
其一: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尊(樽)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其二: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
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创作背景:746年~755年,长安十年。丙戌玄宗天宝五闰十月,杜甫三十五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此二首诗应作于安史之乱前(755年)的这段时间。郑驸马郑聪字潜曜,娶妻临晋公主(8世纪?-773年),是中国唐朝第六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之女。郑潜曜父亲郑万钧,母亲是李华,字花婉,历任封号寿光县主,永昌公主,代国长公主,是李隆基的姐姐,734年去世,有两子四女俱显达。父子二驸马,为当时显贵豪门。郑氏因与杜甫祖父杜审言有亲戚关系渊源,杜甫来长安后多有交游。
韦曲在唐长安城南,古樊川北口到清凉山,少陵原与神禾塬之间的川道。是秦汉时,人工改造古泬(jue)水的河川道,多水浇良田,两原雄奇,风景秀美,汉唐时多达官贵人居住游玩,唐代以皇亲国戚韦杜二姓最为显赫,有“长安韦杜,去天尺五”之说,足见其权势之焰。
郑潜曜在韦曲南瓜洲村建有别业,朝余闲暇时,多在此宴宾客,交游皆豪门名流,杜甫因其祖父杜审言与郑家有旧姻亲,多得郑氏关照,与郑驸马潜曜的叔父郑虔(广文博士)最为交好,另外有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郑驸马宅宴洞中》《重过何氏五首》也是描写韦曲樊川风光。
《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一诗是安史之乱从洛阳逃回长安后所做,可见杜甫与郑氏叔侄之交往,但是此诗诗风大变,有劫后余生的感觉。
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也是杜甫诗风的转折点。从意气风发的文人雅士转向苦悲凄凉的落魄书生,从理想浪漫主义转向苦悲现实主义。杜甫在长安十年的诗歌印证了这个转型变化。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正是“人生如初见”的交往初期,充满小清新感觉,诗人用词甚至有些调皮卖萌,“韦曲花无赖”,也是杜甫初到长安,眼睛充满希望之光,探寻发现之美景。
此二首诗是纯粹的游历山水美景诗作,一切美好皆由心生,并无诗人后期干谒诗的殷勤急切之态。
其二诗中“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句,可见当时韦曲寺庙之清幽,田野水系之多,春景之美。这两首诗正好描述了韦曲一日游,从早上“藤枝刺眼新”到“薄暮欲俱还”的过程。
如今的韦曲风景如画,不但有清凉寺、海莲寺,还有长安公园、潏河湿地公园、中湖公园,清清的潏河水绕着韦曲流向渭河,还有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设施,比唐代的韦曲更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