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老师执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我觉得轻松自然而又质朴热烈。
开篇老师用“速度抢答"的方式来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老师的话风一转:你能帮老师把作者他们冒险的线路画出来吗?提醒孩子们要仔细想想原文。孩子们纷纷举手要到黑板上去画线路图。在两个孩子的帮助下画好了线路图,然后围绕着岩石架去概括故事情境,学生经过仔细的推敲,用“攀、困、下"岩石架来概括。我觉得王老师开课如此自然纯朴,就像和学生进行一次美妙的游戏。在学习活动中,王老师总是放低自己的身段,总说让学生帮助自己解决学习困难,这然就给了学生与无以伦比的很就感。
在“词语探讨"环节,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迷信,感觉有一个词在这里用的有问题,引导学生帮忙解决心中的疑问。正是因为老师的不迷信,于是学生就在认真的揣摩,觉得“凝视"一词值得商榷,一个学生还翻了字典,认为凝视是聚精会神的看,时间比较久,情绪很专心。由此分析小伙伴们在那种情况下绝不可能是“凝视”,然后引导学生用“凝视”造句,学会恰当运用,再让学生换用一个更恰当的词,而且鼓励学生要给编辑叔叔写封信谈谈自己的看法。你看,老师的不迷信权威,也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是多么可贵的引导!
在“评论人物”部分,让学生评一评文中的父亲,要求学生的发言必须有理有据,扣紧我们的故事。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的去评价文中的父亲,学生一致认为这是一位可敬的父亲,在紧急关头他让自己的父爱以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他为儿子的一生赢得了经验更赢得了勇气!正如一位孩子的精彩归纳:懂安慰、给信心、会指导。放手让学生点评人物,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才会进一步学会归纳和提炼。
“揣摩题眼”,让学生反复思考文章的标题重点在哪里?当学生意见不一的时候,老师没有轻易的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从朗读中,从字里行间来寻求答案,让学生反复朗读父亲的几句话和最后一段点睛之笔,让学生读出最后一个词语“漫长”的味道,学生很容易理解了“一步”的重要性,强调不要被困难的强大和成功的遥远吓倒,而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克服。老师顺势引导: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这样的感受吗?很自然地把文本与学生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带来了更多的人生体悟!
贴近文字穿行,让学生的眼睛紧盯文本,让学生的思维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思维敏捷活跃,课堂生成精彩纷呈,这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