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153335/0d6ebb7f12e9b8e5.jpg)
和你一起终身成长,这里是曼巴笔记。
前些日子遇到一件很“有趣”的事:一个小孩因为调皮,打破了放在桌上的杯子,很不巧杯子里盛满水,所以在杯子破碎的同时,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了。原本这件事稀疏平常,打破一个杯子而已,小孩子普遍比较调皮。但随后发生的事,让我无法理解。不同于一般小孩的惊慌失措,这个小孩很淡定,而且义正言辞地表示:我要告诉妈妈去,真的是,怎么可以在杯子里装水,害我衣服鞋子都湿了。这神奇的脑回路,让我很无语,怎么还有档子事,你这关注点不对啊,杯子不拿来装水,那要装啥?而且这事是你的不对,毕竟杯子是你打碎的,虽然是无心之过,但毕竟痛苦的是杯子,人家都碎了,只能进垃圾桶了,不是你好不,不知道还以为,谁拿被子砸你呢!因为到了上班的时间,所以后来的事情无从得知,也不清楚时态会如何发展。但这个孩子的行为,实在是让我惊讶。
以前我见过很多小朋友都很有礼貌,哪怕不懂得道歉,至少做错事不会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语,因此,我觉得所有的小朋友都是如此。毕竟我自己也有个外甥,平时也比较调皮,但至少不会这般无理取闹。自从这件事以后,我的观念有所动摇,我觉得凡事不能过于绝对。
我们经常说,童言无忌。但说出来的话,可以当做泼出去的水,干了就可以当不存在。而如果是一个人的实际行为,那就值得重视了。有的人是言行不一,嘴上说一套,行为上是另一套,这很让人讨厌,但是不乏一些“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总能感动到他人。因而“言行不一”其实也没有那么让人讨厌。反之“言行一致”,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说到做到,往往让人觉得这个靠谱,值得信任,但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这个孩子。他去找他母亲“主持公道”后,作为母亲一般会有以下两种选择:
她同意了儿子的看法,觉得孩子没有错,毕竟衣服和鞋子肯定比杯子值钱,说得不好听,“干洗费”都可以买好几个杯子了。因此,他们一同去找当事人理论,商讨怎么赔偿衣服和鞋子的损失,那么当事人估计会觉得自己今天肯定是踩了啥。不过冷静下来想想自己好像不亏,毕竟自己只是损失一个十几块钱的杯子,而男孩的一生估计是毁了。因为他今后遇到类似的事,都会如此,除非他时刻都有母亲在身边守护,要不然少不了一顿揍,因为打人者可以说:我要告诉妈妈去,真的是,你怎么这么弱,连我都打不过,还把我的手弄疼了,要赔偿我医药费和精神损失费。当然男孩的母亲估计是不会同意这说法,但也无话可说,毕竟自己孩子确实弱了些,而且打人的时候,手确实会疼,甚至会受伤。
另一种选择是,男孩和妈妈说了这事,男孩母亲气不打一处来,混账东西,谁教你的,打破人家杯子还怪人家杯子里面有水,赶紧和我一起跟人家道歉。虽然这有违男孩的认知,让他心里很受伤,毕竟自己可是湿了衣服和鞋子啊,他觉得妈妈没有以前爱他了。不过他发现自己主动道歉后,人家并没有为难自己,反而表示理解,一个杯子而已,还夸他是个好孩子。这让他意识到承认错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反而会得到他人的夸奖。他从此明白一个道理:做错事,要学会道歉,道歉了就没事,不要试图用莫名其妙的理由糊弄过去,要不然肯定会挨骂。从此以后,他遇到事情,会优先考虑对错,只要是自己错了,就主动承认。他发现只要自己承认错误,都会得到原谅。直到他开始工作,有一次,他不小心犯了错,他选择主动道歉,但是料想中的“没关系”却迟迟没有到来,确实迎来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甚至其中还带些难听的话语,这让他很不理解,为何"道歉神器“失效了,难道是自己今天出门没看黄历?因为他都说了不下十次“对不起”啊。
至于以上两种假设会不会发生,我不清楚,但我希望此刻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多少能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以上孩子的家长,你会做出何种选择。要提醒的是,以上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因而不要因为我之后的话语而影响你的决定。因为最终需要为选择承担后果的是你,确切地说,是你的孩子,因此,你需要为你的选择负责。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很多时候问题的答案并非只有“是”或者“不是”,所以不妨想想除了1和2之外,是否还存在着3或者4呢!
题图摄影:langll
题图授权基于:CCO协议
【惊喜一刻】
许多事情都可以以小见大,但成长这种事往往比较复杂,毕竟谁都无法保证自己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或者他人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