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湖南了。湘潭给我的感觉真的挺好,湘大校园的开放性布置感觉也很好。长沙感觉更好,古朴又不失新鲜活力,各个高校开放性的建筑格局特别好。小店里的湖南人,柔柔笑笑的问候,起初有点不适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4750874/94d777fb7f9e0fa6.jpg)
因是陕西关中地区(陕西分为,陕南 陕北 关中)的人,对于围墙(私家邸宅或是机关单位、公共场合等)司空见惯。不知是八百里秦川的平整性,让中原的人特别喜欢去下一盘大棋、提早规划、将自个地盘下意识的围拢起来后,再行细细雕刻。因了儿子在此地上学,不免就观察的仔细些,多了些观察角度,感触颇多。虽多次去往不同的南方城市,内心自感只是过往,多了飘忽随意。而这次内心意识不同,所见便多了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4750874/632da3117c7f8bbb.jpg)
好的城市不在高楼大厦、繁华地段、地标建筑、消费水平、大牌商品……而在于,公共场合之外的烟火市场,生活于其中的人内心的开放程度,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公共生活秩序过多侵染的程度,人与真实环境之间、潜移默化中的边界感、距离感、融合感、弥漫性等方面“度”的把握。南方的城市“气质”有这样的感觉: 真正的个人居住与公共生活环境领域,弥漫交错却又隐现边界。与北方城市布置格局的方正走向、围墙布置、边界清晰、不越雷池一步的真实超显“气质”,对比异常鲜明。虚实之间的映射,对人内心深处不经意、慢慢渗入的为人处事方式影响很大。
与一位长沙大学的老师交流时,提及与北方学生打交道的感触: 说北方同学“大气、好说话”。指的是北方学生涉及个人奖学金、其他利益方面,相对比较容易说服,一般给予“按学校的某个规章规则,只能是这个结果”此类解释后,北方学生就会不再纠缠,转而接受。而南方学生则不同,会各种全方位的“渗透”,寻找“缝隙”,索求利益。
北方人是在,被规划,被规定,被各种穷讲究、繁文缛节规训下,眼见各式实实在在的围墙边界中成长起来的。相对都较真,大脑走向更规整、不逾矩一些,如我们的建筑布局。对此,我是不喜欢儒家文化的,总觉得有股子装B味,真信丰它的哪些人与人之间的礼节礼仪,不整傻才怪。而南方则不同,依地势起房、依走向修路,依需求调整,各个独立的建筑,既弥漫交错,又隐现边界。曲径通幽处,又见明朗天。
![](https://img.haomeiwen.com/i4750874/09b58f89e5c6df6d.jpg)
比如,我骨子里一直以来,就信奉人与人之间,应有清晰边界。怕是源于害怕,被哪些人与人往来间的世俗人情捆绑吧。于事实上,易有较真的语言行为。好听一些是较真,过一点明摆着的就是僵硬、不知变通、融合感欠缺。喜好规定内心秩序而处事灵活度缺乏。
想起,“时光小筑”的老夫妇俩的言语,提及他们眼里的北方人: 吃饭时,那么多人熬一锅烩菜,一人一碗菜,手夹两馒头,蹲在哪儿就着吃;要不,有时还会一手拿着青椒或是大葱、一手拿着馒头就着吃。老夫妇摇着头,说他们不会那样吃。会做熟、会粥、菜、汤分开来吃。北方人是习惯向外看、向外对照、向外求证的人,关注环境、关注外界规定、关注公共场合的规则要求,确是习惯忘了向内看的人,最易忽视人最基本的“烟火需求”的人。仍记得农忙的时候,往往老家人是馍笼里摸个馒头,拿个青椒沾些盐就去地头。越是农忙的时候,就越是不咋注重吃饭。一年到头是习惯擀面条、炒些葱花、放点油泼辣子拌着吃。这就算是一顿正经饭。逢上过节、招待亲戚才会炒几个荤素菜。若是平常过日子中,炒好多菜、整日里琢磨着杀鸡炖鸡,就意味着不会过日子,么计划胡整哩。
![](https://img.haomeiwen.com/i4750874/db5dffcd824e1808.jpg)
让人有更好的心境去享受食物,不至于,受制于外界人事的看法指点。还是源于大环境养成的习性,注重个人主观感受与体会一些,好似就有别于周围人群。以异类身份存在的事实一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