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shock被译作文化冲突或文化休克,个人觉得文化休克更合适,休克有感受的成分在其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感受到的落差就越大,适应就越不容易。
2003年,带着行李和国内800小时的德语基础,我第一次踏上德国土地并开始了我的文化休克之旅。从休克、彷徨到适应整整8年,回国后又出现逆文化休克(reverse culture shock),经过再调整再适应最终完全走出了双向休克状态。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文化差异无时无刻无所不在,让你休克让你沮丧但也会让你惊讶或感动。因为有幸理解两种社会和文化,所以更渴望看到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包容彼此的不同,摒弃无谓的偏见和无知的高傲。
休克1: 让我至今难以接受的声音 - 德式擤鼻涕
德式擤鼻涕不分贵贱和时间场合,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让鼻子发出金刚般的吼声。想象一下,优雅的餐厅,烛光美酒佳肴,正品着奶油蘑菇汤,突然听到气吞山河般的流淌,有人将整块纸巾铺在鼻子上震耳欲聋地来了几声“噗”,瞬间便让人觉得没胃口继续坐着吃下去。我一直不太明白德国人擤鼻涕为啥要使出洪荒之力才能办到,而且他们也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是专心致志地为鼻子服务。
因为好奇,我在网上维基了一下,虽然没找到我要的答案,但是安利了一下欧洲人擤鼻涕的简史。欧洲中世纪时,所有阶层的人都用手指擤,再用衣服擦擦完事,纸巾还未被青睐。率先使用纸巾擤鼻涕的是意大利人,之后迅速在欧洲贵族阶层流行起来,只是纸巾的装饰价值高于使用价值。18世纪起,餐桌前用纸巾擦鼻子被看作是一种不体面不礼貌的行为, “尴尬”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擤鼻涕“成了尴尬的代名词。到了近代,欧洲人的卫生意识逐渐改变了纸巾的尴尬地位,脏空气会导致生病,空气成分也被重新定义,纸巾逐渐取代了手绢。
还有个细节,德国人擤完鼻涕的纸巾通常不会马上扔掉,而是装在裤兜里,下次会再接着用。虽然这点让人想通也有点难,但我觉得这个习惯可能跟德国人勤俭节约有关系。至于如雷贯耳地擤,也许是“大鼻子”们真的需要大动作才能擤得彻底吧🤪
休克二:一分钱一分货的厕所
娜娜是名新手导游,有天她接了一个从北京刚飞到柏林的旅游团。逛过第一个旅游景点后,一些客人们要上厕所,娜娜把客人带到商场公厕门口,门口有个自动付费机和闸门,娜娜告诉客人每人付50cent塞进机子里即可。对厕所付费这事早已习惯的娜娜完全没想到来自中国的客人们瞬间炸了锅,有的说不就是上个厕所嘛,怎么还给钱?还有的说导游你为啥带我们来个付费厕所?你是不是能拿回扣?还有的干脆说我们不上了,先带我们回酒店解决。娜娜后来说,她当时真是哭笑不得,安抚解释了一通,虽然有些客人表示理解,但是找零钱又忙活了一通,大家随身都戴着大票,没有零钱🥺
不光德国,欧洲国家的厕所基本都是收费的。有的是自动机,有的是人工收。收费厕所无不干净整洁,尤其是人工收费的公厕,真有清洁工眼巴巴站门口等你出来后立马进去把马桶弄干净再让下一个进来,工作态度端正干事积极,所内阵阵飘香。后来,我就把付费当作了对厕所清洁工劳动的肯定。清洁公厕的、打扫马路的、清理垃圾桶的,这些做公共脏活累活的人更应该被社会肯定和尊重。这几年,我也去过很多欧洲国家了,虽早已对厕所付费这事习以为常,但仍记得在德国第一次遇到付费时的尴尬。
当然,德国也有不付费的公厕,如果你十次以内碰到过一次,那一定是人品爆发或者上辈子拯救过银河系。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公厕对儿童是免费的,难道儿童上厕所不比成人麻烦吗?
休克三:餐桌上怎么吃才对
哪个国家都有一套自己的餐桌礼仪。一个杯子,一盘菜就能让两个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摩擦出文化休克的火花。
留学期间,我曾在一家IT公司兼职并派往长春协助一个德中合资项目。德国同事下了飞机后,兴冲冲地拿着资料笔记本直奔集团开会,中方说不急我们备了好酒好菜吃完再说。饭桌上,德国人表示一会儿开会就不喝酒了,中方便叫了茶水,然后几位领导举起茶杯,用杯底敲圆桌大转盘说我们以茶代酒欢迎德方客人。德国人还没等我翻译,就兴奋地左手拿空酒杯,右手拿勺子对着敲了一下,杯子发出清脆的“叮”声,这一声顿时让包间落入面面相觑的寂静,我马上解释说这表示他想请各位注意,有话要说。德国人说了几句客套话后,大家开始吃饭。上了几盘菜,一位德国人拿起其中的一盘菜倒了一些在自己碗里,再把盘子放回大转盘上…
我记得那顿饭吃的不容易,不是语言,而是不同习俗给双方都带来了挑战。快吃完了,桌上还有些剩菜,德国人特意把盘子里的剩菜刮到自己碗里,刮的干干净净的…那顿饭似乎吃了很久,菜不断地上,德国人悄悄跟我说: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多,一会儿还开会吗?我说开,不过开完了还安排去K歌…🥴
在德国,吃完饭的餐桌跟没吃前一样都是干净的,因为分餐制,且菜式不多也不复杂,饭菜一般不会掉在桌子上,即使不小心掉在桌上德国人也会吃了,而不是扔了,在他们的概念里,餐桌是干净的,所以餐桌上的食物为何不能吃掉?习惯上,除非难以下咽,否则德国人会把自己盘里的饭菜吃干净,一点菜汁不剩,盘底锃亮,用刀叉语告知服务员可以收盘子了(见图)。左图表示还没吃完,右图表示已吃完。
德国人吃饭前互相祝福“Guten Appetit”(祝你胃口好),饭后再来咖啡➕甜点。不管胃口好不好,优雅的氛围总会有,至于是不是你的菜只有味蕾知道🤧
休克四:自来水、带气还是不带气矿泉水?
我是喝热水长大的,肚子疼了喝热水,生病了喝热水,出去玩带热水。在德国,热水却只用于泡茶,解渴的选项有自来水、气泡和非气泡矿泉水,热水不在选择范围内。有一次我外出,路上特别想喝白开水,可是哪里都是冰镇气泡水,只好在路边餐厅里点了杯自助茶。所谓自助茶,就是送上一杯热腾腾的白水,茶包客人自己放。我感激地品着白开水,过一会儿,服务员走来十分贴心地对我说:“不好意思,喝茶是要把茶包放水里的。”
在家里,大部分德国人都会直接饮用自来水,这缘于他们对供水局的高度信任。德国的自来水虽然干净,但是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中国人来说,水质偏硬,即使不直接喝,平常吃饭洗澡也会导致前期大量掉头发。矿泉水是不错的选择,但是选哪种呢?
超市和餐厅里,买水点水分带气和不带气两种,我发现大部分点餐的人会说:mit Gas, bitte (请拿带气的)。一般情况是,没喝惯气泡的一定是拒绝的,气泡喝上瘾了就一定会选择。但为啥德国人爱喝气泡水呢?当然是解渴之余口感还很爽,专家还补充了:气泡水里的碳酸成分有抑制细菌的小功效,碳酸能让矿泉水保质更久。不过,数据显示,在德国,选择喝无泡矿泉水的人群相较从前增长了10%,无泡(含低泡)矿泉水的销量达五十亿升,多出传统碳酸气泡水十亿。专家又说了,这是因为人们对碳酸气泡水有误解,除了一些敏感人群可能会出现腹胀烧心以外,碳酸矿泉水不仅有助于皮上血液流通,还特别适合做可丽饼(Crêpe)、撒糖摊蛋饼(Kaiserschmarren)等甜食。
总之,无论什么水,健康的水最重要,口感就选择适合自己的吧。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