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的游动方式是上下起伏,鲸鱼也是同样的方式。但是鲨鱼等其他鱼类,都是以左右扭动的方式移动。为什么会这样,二者又有何不同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3615262/a1ac70fe71a37636.jpg)
鱼的游动,古老而又轻松
鱼类游动方式是古老的脊髓运动调控反射,为什么说它古老呢?因为这种方式存在时间极长,而且可以不经过大脑。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八目鳗(远古鱼类的现代版)的大脑切除,然后把它放回水中,仅靠着水流的刺激就可以引起这种反射,就看到没有大脑的八目鳗在水里慢悠悠的游动。
这种反射非常省力,鱼类就利用了这种特性。鲨鱼对此更是运用到了极致,鲨鱼没有鱼鳔,它必须不停的游动,停下来后就会沉到水底,然后因为氧含量过低窒息而死。古老的反射刺激一侧肌肉的收缩,这样的刺激可能发生于脊柱间最小的肌肉中,当一侧收缩时,另外一侧拉长,就导致了被拉长的一侧内部储存了张力,反过来会拉长刚才缩短的部位,不停向上传导,就形成了鱼的游动方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3615262/1b1ced04d4842d39.gif)
海豚的游动,从陆地到海洋
既然鱼类的游动方式效率这么高,那海豚和鲸鱼为什么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呢?从进化论上说,生命都是源于海洋,在演化过程中,陆地的生物从海中一步步来到了岸上,而海豚和鲸鱼的祖先就是其中之一。在水中,有浮力的因素,鱼只需要完成左右的运动即可。但是在陆地上因为缺乏了水的浮力,受到重力影响,生物的脊柱有了屈曲和伸展的能力。
海豚和鲸鱼走上了岸,在之后的演化中又回到了水中。现在公认,河马、海豚和鲸鱼有着共同的祖先,可能是因为气候原因,也可能是因为食物的缺乏,它们祖先在大约5000万年前开始回到水中,海豚和鲸鱼花了1000万年的时间彻底演化成了水中的生物。但是它们还保留着陆地生物的特性——脊柱的屈伸活动。所以它们的游动方式就不同于鱼类了。
人类、海豚和鲸鱼同样属于哺乳动物,游泳时的方式也就大同小异了,这种双腿同时打水的方式被称为“海豚式打腿”。
![](https://img.haomeiwen.com/i3615262/3e27da3914b79700.gif)
海豚式打腿的动作其实颇为常见,游泳比赛入水后的第一下允许使用,但是第二次就是违规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615262/8f1c429b1f794a1f.jpg)
早在1978年柏林世锦赛期间,运动员有时候会偷偷地再打一次海豚腿。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北岛康介凭借“海豚式打腿”夺取金牌。
2011年在世界游泳锦标赛上,50米蛙泳的冠军得主更是在触壁之前用了一次。
2012年8月8日,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100米蛙泳金牌得主范德伯格在接受访谈时承认,在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又使用了一次海豚式打腿的技术,以提高自己的速度。回放录像显示范德伯格在一开始就做了3次“海豚式打腿”。
运动方式的“错位”
人类在正常行走时,同样是通过这样的屈伸来完成,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旋转运动,但是像鱼一样的左右摆动是很少的,可我们现在却能见到很多用“左右摆动式”走路的人。他们走路时有这样的特征,头或髋会随着脚步左右晃动,因为稳定能力的下降,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来调节重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3615262/5873f84380a8bf7f.jpg)
这是种不省力的方式,身体的弹性没有用上,走路会更加费力,过多活动的部位也可能因此产生损伤,如果再加上大负荷的运动,后果也就不难想象了。
如果想了解自己的情况,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估。双手搭载对侧肩膀上,单脚站立,如果站立不足30s、身体偏移幅度大、两侧差异明显,可能就需要注意了。在运动之前知道自己的情况,然后量力而行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拥有安全高效的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