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合格的提问⑵
在21分钟节目里,这位同学提问题也就用了3句话,看起来也算是言简意赅:
在问出问题之前,还有两句点评他的启蒙歌:
可惜,就这么5句话,还是一个剪辑出的幻象。
这是78分钟节目跟21分钟节目的对比:
这是28分钟现场直播视频跟78分钟节目的对比:
大家都能很清楚的看到剪辑幅度有多大。我也不打算浪费时间,直接来说说我对这一段的看法:
这位同学最后问题的问题好像是“作者是否需要在作品中承担社会责任、作品的思想性有多重要”,因为这个问题是被龙教授追问出来的,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这位同学真正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攻击性的问题,完整的问题是:
我们当代的知识分子~~
就是像龙教授您这样的知识分子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
那么在他作品中 是否需要承担一定量的~~
呃~~社会或者是时代的责任 谢谢
以我的理解,其实他想问的就是“龙教授您的作品里是否承担了足够的社会责任。”
我的理解,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有的只是一个指责的姿态而已,说到底还是表演。他前面的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问出这句话,他前面所有表演中的荒诞之处都在这句话里变得合理。
我不是研究龙应台的专家,我也不想讨论龙应台的作品是否承担了足够的社会责任。毕竟,问一个成名之作是《中国人,你问什么不生气!》,一个以大学教授身份出任公职,在海峡这边不断的发声的人这个问题难免有点可笑。更何况这位提问者也刚刚听到了龙教授对于自己一个知识分子出任公职这个选择的态度。
我只想指出一点,我认为这个问题他实际上真正想说的是“龙教授您和您的作品是否承担了我们想让你承担的社会责任?”
1、《义勇军进行曲》最明显的特征是政治性?
我的启蒙歌曲 应该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哦 ~~~~
但是,但是这首歌曲
它 最明显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政治性
或者说,哦,怎么说,一种时代性吧
我不清楚这位同学口中的政治性指的是什么。是指革命性吗?还是党派性质?还是仅仅指的是国歌有一定的礼仪功能?
难道这位同学说的政治意义是这个?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於国旗、国歌和年號「新华社答读者问」:「《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斗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经具有歷史意义。採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与苏联人民曾长期以《国际歌》为国歌,法国人民今天仍以《马赛曲》为国歌的作用是一样的。」
能贴的上边的是不是还是反侵略、爱中国的这个主题?这跟政治性有啥关系?
我读书少,随手百度到了一篇文章“ 《义勇军进行曲》:在成为国歌之前”http://news.163.com/15/0902/03/B2FPRSJ200014Q4P.html
我读书少,我来数一下《义勇军进行曲》的不怎么政治性的几个点:
《义勇军进行曲》的命名者是朱庆澜将军。朱庆澜将军《风云儿女》投资人、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
《义勇军进行曲》里的义勇军指的是抗日义勇军。
聂耳为躲藏国民党当局抓捕,于1935年4月15日赴日本,并在日本将《义勇军进行曲》曲谱修改定稿,再寄回电通公司。
1938年,丰子恺写了《谈抗战歌曲》:“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于村夫牧童之口。都市里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39年,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人民之战》中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就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浪潮不断高涨的历史。这首歌的曲和词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之中。”
同样是在1939年,音乐家李抱忱主持编辑了英文版的《中国抗战歌曲集》,其中对《义勇军进行曲》的注解是:“此歌原用作电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激动人心的‘痛苦和愤怒的呐喊’像大火席卷全国……”在这场“大火”中:
中华慈幼协会收容的难童在学唱《义勇军进行曲》;上海各界救亡团体的宣传队员在齐唱《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数千北平大学生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示威游行;
1937年7月31日,七君子出狱,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邹韬奋面对数百名欢迎群众,也在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后来保罗将《义勇军进行曲》灌录成了唱片,取名为《起来》。宋庆龄亲自为唱片撰写英文序言:“这是所有国家的人民发出的声音……”
陶行知在埃及金字塔下听到有人唱《义勇军进行曲》,
梁思成在美国讲学期间听到美国小孩在脚踏车上吹口哨,吹的也正是《义勇军进行曲》。
马来西亚的一支抗日队伍,把《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改为“马来西亚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抗日游击队队歌传唱。
美国米高梅公司甚至拍摄了一部根据赛珍珠同名抗战题材小说改编的电影《龙种》,片中也回荡着《义勇军进行曲》那激越的旋律。
毛泽东主席亲自召集座谈会商讨国歌事宜,徐悲鸿提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得到多数与会者支持。
1949年9月,刘良模应邀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会上,以唱《义勇军进行曲》成名的刘先生说:“国歌要代表一个民族。《义勇军进行曲》经过非常长的斗争考验,在群众中是完全通得过的。所以它变成国歌,比临时再写一个国歌要好。”
1978年,《义勇军进行曲》被修改歌词后确定为正式国歌。
1982年恢复原歌词,2004年被正式写入宪法。
我还知道: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唱了17年。
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田汉被打成「右派」,於1968年含冤去世。其作品亦被认为有「政治问题」,所以《东方红》变成非官方国歌,也禁止演唱用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
特別是1970年全国大规模地批判田汉、周扬、夏衍、阳翰笙「四条汉子」,作为「四条汉子」之一的田汉在1975年被以「组织」的名义宣布为「叛徒」,並被「永远开除党籍」。
从此,他作词的歌曲不能再唱了,正式场合只能演奏《义勇军进行曲》,不能唱出来;群眾集会时也只是高唱《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
治性?
时代性?
当然,这位同学的启蒙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的历史他肯定比我清楚。我不知道他究竟是基于什么理由把国歌的最大特点定义为政治性。
他应该知道他的启蒙歌是一首抗战歌曲、由一位民国将军定名、在日本定稿、中华大地上的名师大将、贩夫走卒都唱过这首歌、美国得歌唱家唱过、马来亚的游击队唱过。也有很多年没人唱过、改过词又不得不改回来。
我一直在琢磨这个“政治性”究竟是在说啥?是在说这首歌最初是一首抗议歌曲吗?这首歌的歌词里面没有党派、没有主义,倒是不断的在提民族、奴隶之类,所谓政治性从何讲起呢?
2、心态?
那么但是这种时代性
它可以说它~
在~~它~整整影响了将近~哦~七十年或者说是更长的时间里面
这个~~大陆上的~~
上~~呃~~数以十亿人计的人的所有的心态
我捋一下啊,这位同学说的“影响了数以十亿人的心态”前面有个定语:“大陆上的”。我认为“数以十亿人的所有的心态”云云是失言了,他肯定不会认为国歌能当咒语来用,他想说的是“大陆上所有数以十亿人的心态”,就是想夸张一下国歌的覆盖面广而已。
有趣的是这个定语“大陆上的”,他老人家是想暗示一下龙教授的台湾身份呢?还是想严谨一下自己的措辞呢?
不过《义勇军进行曲》的七十年的影响可不仅仅是大陆上那么一点,太平洋对面那个大陆、还有太平洋对面的对面的那个大陆都有影响嘛。更别说作为国歌之后,那个海外华人的人心的力量更是大大的。这些关于国歌的历史,对于一个把国歌当启蒙歌的人肯定是烂熟于心的。所以我认为他还是想说什么台湾香港,统独大义之类。
我相信,这位同学想说的“心态”,也仅仅是想说团结中华民族、反抗外来压迫之类。没有那么深入的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统道统、人民反抗压迫的天然正义性之类的含义。
3、歌词?
那么我想问的是~~就是说~~呃
呃~~嗯~对于这首~~这种 ~呃~
影响广泛的歌曲来说~~
我们宁可相信它是具有一定的~呃~~意识形态于其中的
或者说~~它本身这些歌曲来说的话
我们 更喜爱的 或者说 更被我们记住的是它的歌词
我读书少,实在是想不出这位同学明明是想提问题了,又话锋一转提到“意识形态”、“歌词”究竟是想说什么?
前面讲“政治性”、“影响心态”之类还能说是把民族自立、爱国御侮的大义名分当做潜台词来挤兑一下回答者,这会儿又突然拐到“意识形态”上去。说老实话,这种上古词汇我真没想到能从一个这么年轻的人嘴里说出来。我相信这位同学讲的“意识形态”肯定不是学术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是“意识形态斗争”里的那个“意识形态”。
看后面他又拐到“歌词”上面,看来他还想继续就国歌的歌词做一番阐释。可惜,台上的龙教授实在是再也忍受不了眼前这位这么跳脱的思维:
我很好奇,国歌的歌词在这位先生那里又会品出什么微言大义来呢?
4、攻击
我想问的就是说~~
呃~作为这个做曲者的话 ~他也是作者
那么 我们当代的知识分子~~
就是像龙教授您这样的知识分子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
那么在他作品中 是否需要承担一定量的~~
呃~~社会或者是时代的责任 谢谢
我一直在说,这个提问者的提问其实是一个攻击性的问题。因为他被龙教授追问出的问题是没经过他修饰完全的,虽然在21分钟和78分钟节目里这种攻击性被降低到了最低。
在播出节目里面,这个提问被修饰成为“作者是否在作品中要承担社会责任。”
实际上这个“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作者”,在被他说出后直接被替换成“当代知识分子”,又被进一步收窄成“龙教授您这样的知识分子”,虽然在后面又补充了一句“影响力广泛的”。
我要说明的是,这不是落笔为文修辞,只是一个现场被追问出来的问题。我的理解,这才是提问者的本意:“影响广泛的龙教授您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这么一个问题,可以理解为质问、也可以理解为指责,弦外之音是很清楚的。
也只有从这个问题向前看,这位同学之前的种种表演、欲语还休的措辞才会变得合理。他的目的就是攻击龙应台本人。
当然,攻击本身没有问题,在学校里这种中二问题多了去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还是应该被鼓励的。有问题的是,攻击的手段:国歌。
这是个天生逼人站队的手段,也是一个天生拿来划分阵营的手段,无论当中的操作手法多么拙劣,都可以被掩盖过去,这就叫拉大旗作虎皮。
现在明白,说出这么几个字之后为什么会笑的这么开心了吧?
我的观点很简单,这位同学不管是有意也好、无心也罢,他直到被追问出问题之前的所有表演,都是那种腐朽之极的斗争手段:割裂、裹挟。本来我以为这些东西早就已经失传了,可惜这个二十几岁的笑脸让我明白了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5、应激
还记得这个提问者提问过程中龙教授的几个回应吗?
那么在问题终于问出来之后,面对提问者那浓浓的恶意,龙教授的回应是什么呢?
恩~~可是你现在问的问题 跟《义勇军进行曲》没关系啊
这可以说是一种反击吧?
二者的关系呢不能说是没有,可惜关系被提问者自己搞得的确让人一头雾水。
提问者问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被龙教授从他准备对国歌的无限上纲上线之前被逼问出来的。我的理解,那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的恶意我收到了,我也看透了您的小心思了。
其实这句话也是给提问者一个补救的机会:您确定想搞那一套吗?您准备好刺刀见红了吗?
呃~~因为来说的话~~
我、我所理解的是~
呃~~像这样的~歌曲~之所以被大家~~~
深刻影响大家
是因为它本身 它就有一定的思想性在里面
哦~~
看到了吗?问题的焦点又跳到“作品的思想性”上,说好的“社会责任”呢?
当然,作为一个曾经从政多年老人家、一个执教多年的老教师,这句反问也是一个极为高明的规避技巧。前面的“意识形态”也好、“社会责任”也罢,那些陷阱都被很轻松的归结到一个“思想性”里面。
事实也是如此,龙教授后面的回答也是从“思想性跟好作品”这个角度来谈的。那个烂大街的文学问题。
这就是我在这个环节里面看到的“交锋”,很可惜不是思想的交锋。只是一个中二学生的个人秀、跟一个老教师的巧妙规避。一方的不知所云、一方的耐心耗尽。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龙教授您好,我是XX学院的大陆交换生。
我的启蒙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但是这首歌的创作流传都有极强的目的性。
那我想请问,这种目的性是否是一种创作者主动选择承担社会责任和时代责任的方式?这种目的性是否是某类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
这样就完全不用那么罗里吧嗦、还有足够的阴险。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里提问者的看法。
这依然是一个被大篇幅剪辑的片段。
剪辑后的21分钟版本完全不能反映当时提问者的语境态度。
这个提问者的表现跟其他提问者相比是不合格的。
这个提问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太差。
这个提问者最终也没提出一个自洽的问题。
这个提问者的提问过程作秀的倾向太严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