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曾经流传过这么一个顺口溜。 说“ 农民进城,身穿条绒,头戴毡帽,腰缠麻绳,喝瓶汽水,不会开瓶,看场球赛,不知输赢。没有厕所,墙角也行……”
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当年进城的农民,许多人不再是农民,甚至连他们过去的家也不再是农村。但是,住在城里的乡下人,却始终忘不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习惯。
春暖花开的时候,住在城里的大爷大妈总是忘不了苜蓿,榆钱,忘不了槐花和苦苦菜。这是春的象征,也是苦涩的记忆。直到今天,他们依然没有改变自己动手采摘,与寻找野菜的生活习惯。他们在小树林和远郊田野寻觅。既然来到野外,那就绝不能空手而归。苜蓿芽,苦苦菜,槐花榆钱用手拽……有人说,什么“爱护树木”,什么“生态平衡”,那都是宣传。他们只要看得见,摸得着,就绝不会轻易放弃。
夏季天热,赤日炎炎,他们人在城里心在外,就连种地的农民都收工回家了,他们却还在收获过的麦地里,头顶骄阳捡麦穗。虽然不再“继续革命”,但退休不褪色,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丢……而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秋高气爽是收获的季节。住在城里的大爷大妈,虽然再也不是农民,可他们也像农民一样的忙着“收获”。捡了麦穗捡稻穗。没有苦菜挖韭菜。东西虽然不多,但能拾遗补缺。
其实,城里人家中缺的东西,市场上都能买得到。 比如苜蓿,榆钱,蘑菇,麦仁,玉米,乃至槐花苦苦菜。只要有钱都能买得到。可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到市场去买,是怕花钱,还是忘不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传统?这真是——
人在城里心在乡,
春暖花开去“逃荒”。
渠畔去挖苦苦菜,
榆钱槐花装滿筐。
风吹日晒不叫苦,
早出晚归为那桩?
莫道温饱没解决,
人的思维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