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谈了提高夫妻关系质量共同面对孩子养育的一些原则,这次我们从几个具体的场景再给出些建议。
1.公平地分担需要完成的家庭任务,比如对半承担家务劳动。
有调查表明,“当平均分担了家务的重担,夫妻一方都可能会欣赏另一方的贡献,并且会有更多休闲时间进行共同活动。”相反,如果一方承担大部分家务,“ 糟糕的情感就会肆虐,并影响到婚姻的质量。”有些时候好象不是这样,虽然双方不均衡却平安无事。但这种基于性格特点,感情依赖度等原因的和平常常只是暂时的,一旦家人健康或孩子发展出现重大出现问题需要应对时,认为不公平的那一方会突然“发难”。而这种情况在家庭存续期间几乎无法避免。
有付出才会注入更深刻的情感,在帮助他人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与结果无关的纯粹的自我价值感,这两点是我们希望孩子承担家务劳动的理论基础。那么,很明显,当夫妻一起面对家务琐事,包括孩子养育时,会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共同的家共同操持。这时,对孩子的相关要求也更容易实现。
2.日常沟通中,精确表述自己的意思,通过复述和请对方澄清的方式保证倾听质量,同时无论何时都努力保持基本的礼貌。
无论多复杂的夫妻矛盾,最终都表现在沟通上,说不清,听不懂,情绪强,是最常见的表现。那么,保持基本的礼貌是基础,可以让事情至少不恶化。之后,讲话方不要预设对方的理解能力,努力说清自己的想法,听话方将自己所听到的内容重复给对方得到证实,不断重复。这可能是看起来笨拙但唯一能提高沟通效果的方法。
这个方法对于和子女的交流依然有效。由于年龄,阅历,思考角度的差异,两代人之间更不容易说清自己和听懂对方。能够好好说话的夫妻一方面提前练就了这个本领,同时也已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样板。
3.冲突发生时,尽量克制立即反击的冲动,努力做到:不退避,不消极,不陷入负面情感相互作用的怪圈。
饿了就哭,这是小婴儿的行为反应模式,他不能等待,也不会其他的表达方式。那些被激惹后立即发飙的人与此很类似。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自己:成熟的和不成熟的,我们常常会在外人面前展示前者,而在亲人那里呈现后者,所以身边人受害最深。冲突面前的好表现有三个因素:坚持不逃跑;不充当“暴力”加码的力量;相信事情能解决。
很遗憾,有些父母和孩子发生矛盾时,也许因为孩子是弱小的,大人更没有顾忌,也许是自己心智确实有限,那些不成熟的表现更明显。此时,良好的夫妻关系就显得很重要,保持清醒的一方可以充当协调人,将对孩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力争把每个冲突都变成促进成熟的台阶。相反,如果夫妻关系本身不好,一定会有更多人卷入“家庭大战”,参与者个个损失惨重。
4.上述行为持续进行,勿存一劳永逸之心。
无论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无论基本原则还是操作要点,想有所改变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
持续进行,反复练习,不断思考,方得正果。共勉!
网友评论